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胚胎停育都是有前兆的,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及時就醫,保胎還來得及

胚胎停育都是有前兆的,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及時就醫,保胎還來得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胎停就是在孕早期出現胚胎停止發育的現象。

胎停的全稱叫做胚胎停止發育,受精卵就好像是一顆種子,需要經歷許多奇妙而複雜的過程才能成爲一個健康的胎兒,如果在最初階段受精卵沒有發育好,那麼就很可能停止發育成長。

因此,胎停就是在孕早期出現胚胎停止發育的現象。據統計,胎停的發病率佔總妊娠的1%,而且近些年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關於胎停的症狀和原因,你瞭解多少呢?

據調查研究發現,有80%的胎停都是發生在孕早期,特別是孕8周前。因此,在懷孕初期,孕婦需要多加註意,那麼胎停有哪些症狀呢?

胚胎停育都是有前兆的,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及時就醫,保胎還來得及

在懷孕後6至8周時,如果孕婦原本有的妊娠反應突然減輕或消失,比如嘔吐、噁心等早孕反應突然消失等,有些孕婦還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這些都有可能就是胎停的先兆症狀。

有些患者還會伴有陰道出血、伴褐色或暗紅色的白帶,如果在孕期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

導致胎停的原因有很多而且比較複雜,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5個:

染色體異常:

胎停大部分情況都是因爲胚胎染色體異常而導致的,在胎停中,約有50%-60%的妊娠物檢查出染色體異常,隨着女性年齡的增長,部分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會增加。

發生胎停的時間越早,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概率就越高。

生殖系統感染:

比如巨噬細胞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等,這些生殖系統感染都會導致胎停,尤其是支原體感染的發病率較高,嚴重時就會導致胎停或流產。

精神因素:

在孕期,孕婦的精神因素對胚胎的發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孕婦有抑鬱、焦慮、自卑、自閉、內疚、悲觀和失眠等不良情緒,使孕婦的機體功能低下而引起免疫功能紊亂,就容易導致胎停。

胚胎停育都是有前兆的,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及時就醫,保胎還來得及 第2張

內分泌失調:

在胚胎髮育早期,孕激素、雌激素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不管哪種激素髮生異常,都可能會造成胚停或流產,臨牀上較爲多見的是黃體功能不良。

子宮異常:

子宮是孕育胎兒的沃土,如果子宮的內環境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胚胎的發育。比如子宮內膜太厚、太薄都會影響着牀,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宮腔黏連及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異常情況都會抑制胎兒的發育,從而引起胎停。

對很多女性來說,胎停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不過,她們更關注的是胎停之後還能否再次懷孕?

通常情況下,胎停之後是可以再次懷孕的。不過,從優生的角度來看,在發生胎停流產後,如果想要再次備孕一般建議至少等待3-6個月,讓子宮得到充分的恢復和休息,將身體調養好。

最重要的是,在胎停之後要在正規醫院進行檢查,主要是查明胎停的原因,看母體是否存在病理性、器質性等疾病,需要積極對症治療,幫助下次順利懷孕,減少再次胎停的可能。

同時,夫妻雙方都要調整好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

胚胎停育都是有前兆的,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及時就醫,保胎還來得及 第3張

少做這4件事,纔能有效避免胎停

近年來有不少調查發現,孕婦的個人習慣和所處環境的改變對胎停是有影響的,想要預防胎停,就要警惕這幾個“隱形殺手”:

1.少吸菸

吸菸或吸二手菸都是導致胎停的主要元兇之一,吸菸產生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進入胎兒的血液,影響胎兒的營養供應和血液供應,因此,夫妻雙方都應該戒菸,還要注意二手菸的危害。

2.少熬夜

長期熬夜會影響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以及及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誘發各種疾病,胎兒的發育需要內分泌進行調節,如果經常熬夜,就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從而容易導致胎停。因此,在平時要注意不要熬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少入住剛新裝修的房子

新裝修的房子容易有甲醛和苯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影響女性的生殖機能,導致自然流產、胎停或胎兒畸形等不良妊娠。因此,新裝修的房子不要馬上入住,最好在通風半年到一年之後再入住。

胚胎停育都是有前兆的,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及時就醫,保胎還來得及 第4張

4.少感染

有很多感染都會導致胎停,比如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高熱、風疹、鉅細胞病毒、弓形蟲感染等都有可能會導致胎停。

導致胎停的原因有很多,專家指出,發生胎停後,夫妻雙方不要過於傷心,應該主動做檢查,調理好身體,有利於孕育健康寶寶。

參考資料:

[1]《8成胎停在妊娠前8周》.健康時報.2011-11-14

[2]《寶寶在子宮內爲何不長了?警惕胎停育八大“隱形殺手”》.中國婦女報.2018-10-12

[3]《大S第三胎“發育不全”終止懷孕 胎停咋越來越多?》.健康時報.2018-05-0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