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媽媽要注意如此“乖寶寶”,發現後應儘早就診

媽媽要注意如此“乖寶寶”,發現後應儘早就診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不久大白媽媽接到這樣的求助:一位媽媽十分不解的和我說,她家的小寶貝,今年已經一歲半了,可是走起路來還是晃晃悠悠的走不好。走路姿勢怪怪的,總是踮着腳尖。於是媽媽擔心寶寶將來養成壞習慣,糾正過很多次,但寶寶就是不配合,讓這位媽媽很苦惱。所以想問大白媽媽怎麼辦。

我聽了後震驚地告訴這位媽媽,馬上帶寶寶去看醫生,不可再耽擱,因爲寶寶已經一歲半這麼大了。

其實這位媽媽誤解寶寶了,孩子總是踮着腳尖走路,並不是她故意爲之,而是她生病了,一種叫做“肌張力過高”的先天性疾病,是單純通過叮囑不能痊癒的病,需要醫生儘早介入治療才行。

媽媽要注意如此“乖寶寶”,發現後應儘早就診

肌張力是指肌細胞互相牽引時產生的力量,是維持着身體各種動作的基礎,通俗的講就是寶寶活動時的力氣。肌張力過高就是力氣過大,肌張力過低就是力氣過小。

肌張力過高時,大多會全身僵硬,胳膊和腿伸的筆直,而肌張力過低時,寶寶會全身無力,甚至連頭都很難擡起來。

那些一直表現乖乖的寶寶,一個人坐在牀上不哭不鬧,安靜的像個娃娃,媽媽還以爲是寶寶聽話,知道給爸媽省心,抱起來也不亂動,懂事的讓媽媽心疼。

其實則不然,寶寶可能是肌張力低下,不是不動,而是沒有力氣讓自己的胳膊和腿動起來,只能靜靜的保持一個姿勢。

這和肌張力過高同理,媽媽不要再單純的認爲“寶寶力氣很大,真棒”,應該根據寶寶的日常表現,考慮是不是寶寶肌張力出現了異常。

媽媽要注意如此“乖寶寶”,發現後應儘早就診 第2張

即使是剛出生的寶寶,還不會走路,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日常表現,來判斷出寶寶是否患有肌張力異常。

媽媽們給寶寶換紙尿褲時,寶寶的雙腿很難分開,而且不易彎曲,使得更換過程十分艱難時;

給寶寶洗澡,寶寶拳頭握得很緊,很難掰開,雙腿接觸到水面會出現僵直時,便要懷疑寶寶肌張力偏高,應儘快諮詢骨科醫生和神經科醫生。

寶寶過於安靜,常常保持一個姿勢不動,抱起寶寶時寶寶趴在身上感覺很沒有力氣,媽媽逗寶寶玩時,寶寶反應微弱,或抓手指時沒有力氣,這些便要懷疑寶寶肌張力偏低,同樣應儘快諮詢骨科醫生和神經科醫生。

除了舉例的這些表現外,細心的媽媽一旦發現寶寶動作異常,都應留個心眼,向醫生詢問情況,判斷寶寶是否肌張力存在異常,若確定異常,應儘早進行干預,纔可把握住最佳治療時間。

媽媽要注意如此“乖寶寶”,發現後應儘早就診 第3張

肌張力是天生的,本該無法改變,但卻可通過外力觸碰、操縱、干預等方式來影響肌張力。寶寶被確診爲肌張力過低或過高後,可以通過物理療法得到改善。

可以在兒童神經科和康復科的專業指導下,進行系統性的康復訓練,原則上越早干預徹底恢復的機率越大。但媽媽們切記,一定不可擅自採取措施。

寶寶處於學步期時,建議多做肌肉強度的訓練,媽媽要儘量多的讓寶寶活動,蹦、跳、跑、蹲起等都可以,這主要是爲了訓練寶寶肌肉的強度和敏捷度。

媽媽要注意如此“乖寶寶”,發現後應儘早就診 第4張

家長們帶孩子時,總是渴望自家寶寶可以走的比別家孩子早,跑的比別家孩子快,每當這時就會特別自豪,認爲自家的寶寶更聰明,將來肯定會是顆好苗子。

當其實這些舉動對寶寶來說並不一定好,因爲寶寶何時行走,何時跑步應該是隨着發育自然而成的,不該任由人爲來提早達成。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嬰幼兒大運動發育時間表中,顯示了寶寶大運動項目和適應時間的對比。

媽媽要注意如此“乖寶寶”,發現後應儘早就診 第5張

圖中明確顯示了寶寶何時才適合坐立、爬行、站立、行走,大白媽媽也建議大家不要過早的要求寶寶實現這些大運動,因爲過早幫助寶寶學會這些,會對寶寶脊柱、下肢造成預料不到的損傷。

大多時候,一些輕微的肌張力問題會隨着時間推移自動變好,這種情況多見於一些疾病引起的肌張力異常,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神經疾病等。若寶寶得到對症治療,肌張力問題也會跟隨治療一併好轉。

養育孩子是個辛苦的過程,初爲父母也都面臨着很多考驗,那不如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通過大白媽媽,給孩子最周全的保護,讓寶寶少生病、少吃藥。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