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新生兒正常的“異常”表現

新生兒正常的“異常”表現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生兒出生時可出現某些有別於成人的特殊表現,可能是病態,然並非表示真正有病。一些情況是新生兒的特殊表現,是兒科的特色,盲目處理會造成真正的病態。現在教給爸爸媽媽認識一下,新生寶寶的一些看似異常,其實是新生兒期特有的正常表現。

新生兒出生時可出現某些有別於成人的特殊表現,可能是病態,然並非表示真正有病。一些情況是新生兒的特殊表現,是兒科的特色,盲目處理會造成真正的病態。現在教給爸爸媽媽認識一下,新生寶寶的一些看似異常,其實是新生兒期特有的正常表現。

新生兒正常的“異常”表現

1、“色素斑”

色素斑多出現於新生兒的臀部、尾骶部和背部。大小不一,邊緣不規則。壓之不退色的灰蘭色“色素斑”又稱“胎記”。是皮膚深層堆積了色素細胞所致。隨年齡增長,色澤轉淡,5—6歲纔可能消失,無需治療。

2、“粟粒疹”

粟粒疹是新生兒出生後幾天在前額、面頰、鼻尖等處,出現的較多呈黃白色的小顆粒。一般生後數週可自行消失,不要挑、割,以防感染。

3、生理性體重下降

生後一週內,由於出生後的排尿、排胎糞,通過皮膚、肺排出水分及進食水少等多方面因素,體重可略有下降,正常情況下不超過9%。生後7—10天左右,隨奶量增加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可恢復至出生時體重。如下降超過10%以上或恢復較慢,考慮爲非生理性,應尋找原因。

4、“板牙”、“螳螂子”

不少新生兒口腔上齶正中線附近有一顆或數顆粟粒大小的白色顆粒,爲上皮細胞堆積、角化而成,稱“硬齶小結”或“包氏小結(珠)”,俗你“板牙”,其非病態,不影響吃奶及以後的出牙,一般經2—3周或幾月自行消退、脫落。同樣,在牙齦根部見有米粒大小的顆粒,稱“馬牙”。也可在齒齦黏膜下產生,爲黏液腺腫脹瀦留所致。新生兒出現咬奶頭、拒奶、哭鬧時應查明其它原因,不要認爲是板牙、馬牙所致,而採取“挑”、“割”、“擦”處理,易貽誤病情,且新生兒口腔黏膜嬌嫩,損傷後會引起出血或細菌感染而發生口腔炎,甚至發展成嚴重的敗血症。

新生兒口腔兩側峽部各有一塊隆起的軟組織,是峽粘膜下的脂肪墊,有利於吸吮動作,俗稱“螳螂子”,不要誤認爲病理性腫脹而影響吸乳。採用“挑”、“割”、“擦”處理,同樣會引起敗血症,且爲農村新生兒敗血症首要原因之一。

5、乳房腫大、分泌乳液

部分女嬰或男嬰在生後2—3天可出現乳房腫脹,並有少量黃色乳液分泌。這爲生前受母體激素(生乳素)影響所致。一般生後10天最明顯,2—3周後漸消退,乃生理現象,不必驚慌,不要作處理。按摩、擠壓會損傷皮膚引起感染。一旦腫脹的乳房出現紅、腫,說明有感染,應給適量抗生素或切開引流。

6、女嬰陰道出血和分泌粘液

有少數女嬰生後3—5天有少量血樣分泌物或白色粘液從陰道排出,其爲陰道分泌物,由母體激素(雌激素)傳授引起,稱“假月經”、“白帶”。一般1—2天后會自行消失,不必處理。一般出血量少,僅沾染尿布,也無其它部位出血,可適當考慮應用淡清洗液清洗外陰。

7、尿紅或排尿時啼哭

新生兒生後48小時內應有小便排出,有的生後2—5天在排尿時啼哭,且尿布染成紅色一片。這是由於尿少,尿酸鹽瀦留在腎內形成尿酸梗塞引起,隨吮乳量及吮水量增加,尿量增多,尿酸鹽全部溶解尿中而消失,嬰兒也就能安靜入睡。

8、胎位畸形

胎兒在宮內,受子宮範圍限制,軀幹、四肢不能舒展,只能弓背屈膝,且多數爲倒立。故初生時,新生兒的手腳屈曲,小腿有些向內彎曲,呈“WM”,這爲正常現象。隨生長髮育會自然恢復,無需捆綁,但注意與“抑腳—足外翻”、“腳下垂—足內翻”相鑑別。若刺激活動後即恢復正常,稱新生兒胎位性假性畸形足,一般3—4月後漸恢復,無後遺症,若不能恢復應外科處理。

9、溢奶(吐奶)

由於新生兒的胃與成人不同,位置呈橫位(成人爲相對直立),容量小,胃底部發育不全,入口處賁門發育不完善,關閉不全,而出口幽門發育相對成熟,因此胃爲“敞開口的瓶子”,在吸乳過程中,空氣易咽入胃腔,如餵奶過多、過快、吸入空氣,或喂後換尿布或搖動過多、或牛奶過熱、過冷均會產生溢奶。溢奶時一般無不適感,也不影響生長髮育。但若容易溢奶,在喂後應取右側臥位,或將牀頭擡高。若不見好轉,且溢奶時痛苦,量多有奶塊、體重下降,應查找原因。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