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爲斷奶竟連續一個月「喂毒」,多少無知慘害了孩子

爲斷奶竟連續一個月「喂毒」,多少無知慘害了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日本在4月7日發佈的一則新聞,非常震驚:日本東京一名6個月大的男嬰,獲餵食蜂蜜,中毒死亡,成爲日本全國首例。

前幾天日本在4月7日發佈的一則新聞,非常震驚:日本東京一名6個月大的男嬰,獲餵食蜂蜜,中毒死亡,成爲日本全國首例。該名男嬰在今年1月份開始戒奶,每日家人喂他飲用混入蜂蜜的果汁約兩次,持續了一個月後,2月份開始男嬰身體狀況惡化,出現痙攣、呼吸困難等症狀,同月送院急救,但3月30日不治身亡,迴天乏力。

這是自日本從1986年開始,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生嬰兒因進食蜂蜜而導致中毒死亡的案例。又是一起因爲父母照顧不慎,而讓嬰兒無辜遇難的慘劇,而這次的兇手竟然是父母連續一個月裏毫無常識地、每天給孩子餵養「蜂蜜」!

每一個新生兒的誕生對於一個家庭都是一份喜悅,但是又有多少家庭懂得照顧孩子的合適之舉?又有多少人知道,蜂蜜是肉毒桿菌的重災區,而當肉毒桿菌繁殖生長到一定的程度時,會產生肉毒毒素,在二戰的時候,肉毒桿菌是曾經被作爲生化武器使用的,因爲如果不慎食用,不到1微克就可以置人於死地!

原來「蜂蜜有毒,請遠離嬰兒」這個常識,竟然有那麼多人不知道。包括在2017年的今天,在慘案發生後的日本,其實也沒有比我們的情況懂多少。

爲斷奶竟連續一個月「喂毒」,多少無知慘害了孩子

翻譯:「蜂蜜呀,果然還是挺多人沒有這個常識啊。我也從朋友那裏收到過,說是送給小寶寶的蜂蜜禮物。當時卻被其他的育兒經驗者告知“啊咧?好像是不能給嬰兒吃蜂蜜的吧”,原本並不知道這個,還好被告知,所以萬分感謝。」

爲斷奶竟連續一個月「喂毒」,多少無知慘害了孩子 第2張

翻譯:給寶寶吃蜂蜜是不可以的事情完全不知道,大家都說這是常識,但是完全沒知道的機會啊。

爲斷奶竟連續一個月「喂毒」,多少無知慘害了孩子 第3張

翻譯:寶寶吃蜂蜜死亡後,大家都在說“爲什麼這麼沒常識!”“不能給寶寶吃蜂蜜不是理所應當的嗎”,但是反過來特別想知道“完全不知道寶寶不能吃蜂蜜....”的18歲以上成人到底有多少呢?

如果不幸誤食蜂蜜,嬰幼兒肉毒毒素中毒的早期病徵是便祕,繼而出現睏倦、餵哺困難、肌肉普遍無力、哭聲微弱,世界各地至今仍有因爲蜂蜜中的肉毒桿菌芽孢引起的嬰幼兒中毒案例,嚴重時直接危害到生命健康,如案例中的男孩子,還沒有來得及去看清這個世界,卻因爲這樣子的矇昧的「斷奶」之舉,慘遭夭折。

「比肉毒毒素更可怕的是,是父母的無知」,這或許是我心中的一聲嘆息。

「楊過調了小半碗蜜漿,抱起郭襄餵飽了,將她放到遠處一間石室之中……」

各位媽媽,千萬別懷疑打開的方式不對,不是武俠小說頻道。
只是我在想,金庸老先生可能沒怎麼帶過小孩,纔會讓楊過給襁褓之中的郭襄喂蜂蜜水。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首先發現嬰兒食用蜂蜜導致感染肉毒桿菌死亡的事件。1978年美國加州對蜂蜜樣品進行了檢測,發現10%-15%的蜂蜜樣品中含有肉毒桿菌的芽孢。同年,美國加州衛生部門發出通告,勸告未滿1週歲的嬰兒不要食用蜂蜜。

這一提醒直到現在仍然不過時,英國食物標準管理局在2012年發出新聞公報,提醒家長切勿給 1週歲以下的嬰兒餵食蜂蜜。

曾被作爲生化武器的肉毒桿菌

不少媽媽要問了,蜂蜜裏爲什麼會有肉毒桿菌?肉毒桿菌不是用來美容的嗎?

實際上,肉毒桿菌可以用來美容只是一個意外發現。相對比它帶來的好處而言,肉毒桿菌的破壞力更爲致命。

當肉毒桿菌繁殖生長到一定的程度時,會產生肉毒毒素,如果不慎食用,不到1微克就可以置人於死地,所以在二戰的時候,肉毒桿菌是曾經被作爲生化武器使用的。

這聽上去很恐怖。但是好在肉毒桿菌很怕熱,用最普通的巴氏殺菌法(60攝氏度以上加熱30分鐘)就可以殺滅。巴氏殺菌是現代食品工藝最基本的手段,所以在大多數的現代包裝食品中,來自肉毒桿菌自身的威脅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

爲斷奶竟連續一個月「喂毒」,多少無知慘害了孩子 第4張

可以理解爲芽孢就像孫悟空一樣,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裏烤半天都毫髮無損。

然而有一些微生物卻是會「變身」的,是「自帶武器」的。當環境變得太過苛刻,讓它們不舒服,比如太熱或者太乾,這些微生物就會進入休眠,就像作繭一樣用一些蛋白和糖類物質把自己包起來,變得「刀槍不入」,轉換爲非常難以被摧毀的芽孢,就好像戰士有了盔甲。這個時候哪怕再怎麼進行高溫殺菌,也無濟於事,因爲芽孢的特點之一就是耐高溫。

爲什麼成人可以吃,但嬰兒不可以?

未滿週歲寶寶

腸道未發育成熟

對芽孢更爲敏感

肉毒桿菌就是典型的會產生芽孢的微生物之一。但是芽孢不意味着一定有毒,肉毒桿菌芽孢進入人體體內如果沒有復甦生長,就不會產生肉毒毒素。

成人體內的腸道菌羣已經自成體系,不利於芽孢的生長,所以通常認爲它對成人是無害的。

但是,嬰幼兒的腸道菌羣還沒有成熟,腸胃等消化器官過於稚嫩,胃酸的分泌較差,這就給了芽孢可趁之機,它們可以在不滿1週歲的嬰幼兒腸道內發芽和生長,繼而釋放出毒素。

所以有可能同樣一瓶蜂蜜,成年人吃了沒有任何不適,而嬰幼兒吃了卻會中毒。

嬰兒中毒會出現哪些症狀?

嬰幼兒肉毒毒素中毒的早期病徵是便祕,繼而出現睏倦、餵哺困難、肌肉普遍無力、哭聲微弱,嚴重時可以致命。

世界各地都有因爲蜂蜜中的肉毒桿菌芽孢引起的嬰幼兒中毒案例,可見蜂蜜是芽孢污染重災區。

所以出於防患於未然的考慮,不給1週歲以下的嬰兒餵食蜂蜜,是目前公認的準則。

哪些食物像蜂蜜一樣容易被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是一個超大命題,我們身邊充斥着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細菌。只要有適宜它們生長的溫度和溼度,它們可以生長在任何宿主上,食物就是它們的最愛,因爲食物可以給它們提供豐富的營養,加快繁殖速度。

想象一下,一個食物被我們的寶寶吃下去之前,需要歷經多少場景?它們可能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氣中,或者被運輸工人用髒的手拿過,儲存在悶熱潮溼的環境中,我們用於裝食物的器皿,比如奶瓶,又是不是足夠乾淨?所以一勺蜂蜜裏面到底有沒有芽孢,有時候真的只能靠運氣。同理可以延伸到所有其他的食物以及有害致病菌。

爲斷奶竟連續一個月「喂毒」,多少無知慘害了孩子 第5張

圖片出處爲日本動畫片《萌菌物語》

食品當中的微生物威脅雖然防不勝防,但是一些有效的加工處理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基本保障寶寶的食品安全環境:

1、真空包裝食品相對安全

正規廠家生產的真空包裝食品,是現代食品工藝當中相對安全的儲存方式之一。因爲大多數有害致病菌害怕高溫,同時需要氧氣才能生長。

大多數的真空包裝食品變質,肉眼和嗅覺都能夠發現,芽孢生長會產生大量的氣體,它們的力量大到足以使金屬變形膨脹,所以脹袋、脹罐的食品要果斷丟棄。如果是肉類或者是蔬果類食物,打開包裝的時候,發現有食品腐敗特有的酸氣,也應該毫不猶豫地扔掉。

2、儘量保證食材新鮮

細菌生長需要時間,同時毒素也是細菌大量繁殖之後,產生了代謝產物纔會發揮作用的。所以細菌還沒生出一個龐大家族之前,將它們及時吃掉是最好的選擇。

3、乾燥低溫的儲存環境

細菌滋長需要適宜的環境,它們當中的大部分喜歡溫暖潮溼的氣候,所以在夏季,在南方,食物腐敗的速度會更快。相反,乾燥、低溫的儲存條件,可以有效放緩細菌滋長的速度。

4、如你所願,洗個乾淨

不只是食物要洗乾淨,拿食物的手要洗乾淨,裝食物的盤子、奶瓶也要洗乾淨,殺菌洗手液、蒸汽消毒機、加熱處理這些常見的方法,都能幫上你的忙。

對了,食物最好洗乾淨再放進冰箱,比如雞蛋,雞蛋殼上都是沙門氏菌。

5、充分加熱食物

雖然存在着實力卓越根本就不怕熱的微生物,但是大多數有害致病菌其實只是平庸之輩,它們忍受不了高溫。

6、處理食物要生熟分開

如果你前一秒鐘好不容易把所有的食物都加熱煮熟了,後一秒鐘卻用切過生菜生肉的砧板來切熟食,等於前功盡棄,細菌從砧板上游移回來了。

7、儘量減少食物與空氣接觸

空氣裏面充斥着微生物,有害的無害的都在一起,它們在空氣中生長很慢,不過它們可以隨着空氣漂移,掉落在食物上。另外,空氣中的氧氣還能爲微生物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所以最好把食物封起來,不要敞開在空氣中。

8、「五秒定律」不靠譜

著名的「五秒定律」說,食物掉到地上不超過五秒撿起來依然可以吃。從微生物無處不在、防不勝防這個角度來說,「五秒定律」足以沾染上很多數量的微生物。也許對成人來說問題不大,對於腸道菌羣還未發育成熟、免疫力系統脆弱的寶寶來說,還是謹慎一點爲好。

萌芽有話說

當得知這個新聞的時候,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這是假的吧」,但在日本居住的好友確認之後,好友補充說,「他們估計是連政府的孕期和哺乳期免費講座都沒有參加過的」。

我難以想象,當案例中嬰兒的家人在每個月連續地餵養蜂蜜的過程中,踐行着最原始的「斷奶」想法,把毒素一點點地滲入到稚嫩的嬰兒體內,內心現得多悲憤和悔恨。毒素積累之深,劑量之大,竟成了日本在這三十年的首例死亡案例。

這些都讓我想起,國內有那麼多悲慘的新生兒,或剛出生被灌黃連水最後胃出血進ICU,或者被用工業酒精降溫導致甲醇中毒身亡,或者因過度捂熱導致孩子缺氧窒息……多少本可避免的悲劇,如果父母可以稍懂一些常識和護理知識,也許這一切就不會發生。

比肉毒毒素更可怕的,是父母的無知。

本是爲了好心,結果因爲無知,成了荒誕;

本是爲了關愛,結果因爲無知,白白害了一條性命!

真的希望這樣子的悲劇可以不要再發生,希望爲人父母都可以有一張「合格」的上崗證,多花一點時間去學習正確的養育和護理常識,也希望每個降臨人間的小天使,都能夠得到真正有效的好心和關愛,不再因父母的無知而受到致命的侵害。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