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給寶寶斷奶有哪些注意事項?

給寶寶斷奶有哪些注意事項?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斷奶了,寶媽需要針對寶寶斷奶後所需補充的營養進行輔食餵養,那麼在具體的輔食製作過程中寶媽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寶媽們,學起來吧

給寶寶斷奶有哪些注意事項?

01

斷奶食譜注意事項

斷奶時

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

所以在攝取食物營養時

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造成腹瀉

所以

在爲寶寶安排輔食時

應注意這些事項

食物要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

幼兒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弱,吃粗糙的食品不易消化,易導致腹瀉。所以,要給孩子吃一些軟、爛的食品。一般來講,寶寶斷奶後不能全部使用穀類食品,也不可能與爸媽同飯菜。

另外,寶寶斷奶後,仍然要每天飲用500ml左右的牛奶,因爲牛奶不僅容易消化,還有豐富的營養,能提供給寶寶身體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

每種食物有其特定的營養構成,各種食物的攝入,才能保證機體攝入足夠的營養。切記輔食種類單一,不僅容易引起孩子厭食,還會造成某些營養攝入不足。所以,孩子的食品要多樣化。

主食可以吃稠粥、軟飯、爛麪條、包子、小餛飩等;副食可吃魚、瘦肉末、肝類、蝦皮、豆製品、各種蔬菜碎末以及蛋羹等。水果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食用。

2

避免吃刺激性強的食物

剛斷奶的孩子,在味覺上還不能適應刺激性的食品,其消化道對刺激性強的食物也很難適應。因此,寶寶不宜吃辛、香、麻、辣等食物,調味品也應不能攝入過多。

02

寶媽斷奶後的食譜

媽媽們斷奶後不再需要給寶寶們哺乳

也不需要攝入過多高營養價值的補品

那麼媽媽們的斷奶後食譜需要做哪些調整呢

什麼樣的食譜適合媽媽們呢?

1

山楂麥芽湯

營養分析:

小麥:小麥有養心、益腎、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泄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薏米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減少胃腸負擔的作用;並有利水滲溼、健脾、除痹、清熱排膿之功效。芡實含有豐富的澱粉,可爲人體提供熱能,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碳物質,保證體內營養所需成分;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泄,利溼健中之功效。

製作方法:

山楂片、芡實、炒麥芽、薏苡仁一同裝入紗布袋內,紮緊;鍋裏倒入清水適量,放入料袋,放在旺火上燒開,轉用文火煮半小時,撿去料袋,加入紅糖調味即成。

2

可以幫助寶媽退奶的食物

蔬菜類:苦瓜、生黃瓜、大蒜、韭菜、筍子、洋蔥、西蘭花、菠菜、蘆筍等;

水果類:香蕉、柿子、芭樂、葡萄柚、橘子、梨子、蓮霧;

肉類:螃蟹、田螺;

中藥:生麥芽水、人蔘、薄荷、花椒、山梔、銀杏;

其他:柿餅、咖啡、菊花茶、巧克力。

03

如何斷奶比較科學?

斷奶對寶媽和寶寶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如何科學斷奶呢?

1

循序漸進,自然過渡

斷奶的時間和方式取決於很多因素,每個媽媽和寶寶對斷奶的感受各不相同,選擇的方式也因人而異。

快速斷奶:

如果你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你和寶寶也都可以適應,斷奶的時機便已成熟,你可以很快給寶寶斷掉母乳。

逐漸斷奶:

如果寶寶對母乳依賴很強,快速斷奶可能會讓寶寶不適,如果你非常重視哺乳,又天天和寶寶在一起,突然斷奶可能有失落感,因此你可以採取逐漸斷奶的方法。

2

少吃母乳,多吃牛奶

開始斷奶時,每天都給寶寶喝一些配方奶,或喝新鮮的全脂牛奶。儘量鼓勵寶寶多喝牛奶,但只要他想吃母乳,媽媽不該拒絕他。

另外,要斷掉睡前和夜裏的奶。

3

減少寶寶對寶媽的依賴

減少對媽媽的依賴,寶爸要儘量多的陪伴寶寶,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4

培養寶寶的良好行爲習慣

斷奶前後,媽媽因爲心理上的內疚,容易對寶寶縱容,要抱就抱,要啥給啥,不管寶寶的要求是否合理。但要知道越縱容,寶寶的脾氣越大。

斷奶期間寶寶不良的飲食習慣是斷奶方式不當造成的,所以斷奶期間要堅持讓寶寶學習用杯子喝水和飲果汁,學習自己用小勺吃東西,這能鍛鍊寶寶獨立生活能力。

04

寶寶多大斷奶最好?

什麼時候給寶寶斷奶

要根據實際情況而決定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母乳所供給的各種營養成分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寶寶斷奶的最佳時間是在8-10個月,完全斷奶的最佳時間是在10-12個月。

最好的斷奶時節是春季或秋季後期,這兩個時間段氣候宜人,蔬菜水果種類豐富,寶寶比較容易適應。有的媽媽在寶寶只有4個月左右時就必須上班,醫生提醒說,最好是能每天給寶寶喂一次母乳,母乳的營養是其它輔食都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在增強免疫力的方面。

寶寶斷奶最好1歲左右,因爲隨着他的生長,食量逐漸增大,胃腸道內的消化酶也逐漸增多,6-7個月後又長出了牙齒,消化能力越來越強,對食物和營養也有了新的要求。

此外,如果吃母乳過久,寶寶可能因依戀母乳而不願吃其它食物,這勢必造成營養不良,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