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幼兒冬季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怎樣讓冬季疾病遠離孩子?

幼兒冬季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怎樣讓冬季疾病遠離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幼兒機體免疫力不足,易導致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小兒驚厥、高熱等頻頻發生。引起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怎樣讓冬季疾病遠離孩子?如何預防和處置冬季幼兒常見的水痘、手足口、流感、麻疹、猩紅熱等疾病呢?

冬季幼兒有哪些常見病?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易導致呼吸道的免疫力下降,是呼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要謹防冬季易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如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另外由於氣候的寒冷,幼兒機體不能及時進行正常地調節,消化道疾病及小兒驚厥、高熱等也頻頻發生。

引起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之一:睡眠過少

人體內有一種名爲胞壁酸的物質,科學家們稱其爲睡眠物質,因爲它既能催眠,又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比如:當人發燒患病時,多多睡覺就會使體內胞壁酸分泌增多,從而使人體的免疫機能增強。有些輕微的感冒,通過多睡覺可減輕或好轉。如果兒童沒有充足的睡眠,胞壁酸分泌少了,免疫機能也會隨之降低。

原因之二:吃得過多

有些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總喜歡給孩子多吃,可是吃得過多就愛生病。尤其是晚上,吃過飯沒多久就睡覺,未消化的食物可產生內熱,導致胃腸功能失調,抵抗力降低。父母可通過觀察發現孩子是否吃得多,如孩子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牙;原來吃什麼都香,最近卻明顯地食慾不振:孩子常說自己肚子脹、肚子疼。細心的媽媽還可以發現孩子鼻樑兩側發青,舌苔白且厚。嚴重的甚至還能聞到孩子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幼兒冬季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怎樣讓冬季疾病遠離孩子?

免疫力升級處方:

1、膳食均衡:有的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媽媽就讓他多吃肉,這樣做是十分不可取的。孩子的飲食一定要搭配合理,平時多吃些玉米、紅薯、南瓜類的粗糧,多吃蔬菜、水果。2、晚飯時間固定:晚飯後孩子的運動量明顯減少,如果吃飯時間過晚,很容易積食。所以晚飯一般應在6點左右,這樣到睡前胃裏的食物就消化得差不多了。3、飯量固定:掌握孩子吃飯大致的量,不要因爲愛吃而超量。

原因之三:穿得過多

有些父母認爲天氣冷,孩子又小,要給他們多加衣服纔對。殊不知,這樣反而使孩子易生病。幼兒正處在快速生長期,屬於陽性體質,火力大,尤其是男孩子,如果穿得過多,就會導致體內生熱,造成中醫所說的上火,繼而出現感冒。再者,如果穿得過多,運動時出汗多,毛孔開放,毛細血管擴張,再遇冷,易外感風寒。

免疫力升級處方:

平時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判斷孩子是否穿得合適,可以摸手,如果手溫熱、無汗即合適。或摸後脖頸,以無汗爲適宜。進行戶外運動時,一定要給孩子穿輕便、透氣,易於活動的外套。

原因之四:運動過少

冬天天氣冷,父母平日很少帶寶貝出門,再加上住在高樓大廈,更是懶得下樓。但是寶貝正處在成長期,運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運動量過少,不僅動作的協調能力下降,抵抗寒冷的能力也會降低,因此就會出現稍受點涼就感冒的狀況。

免疫力升級處方:

孩子每天要保證有兩三個小時的室外活動時間。因爲晨起天氣較涼,所以可選擇上午10點到下午4點的時間段在室外。在室外活動時,不必捂得過嚴,可露出臉、手,讓陽光直接照在皮膚上,有利於體內鈣質吸收。

另外,冬至以後,氣候變得陰冷,室內和室外的溫差也特別大,在這樣一種特定環境下,人體內會產生一股燥氣,使得嘴脣乾裂。嘴脣乾裂爲細菌的侵入提供了機會,而且冬季可供食用蔬菜品種單調,新鮮的水果蔬菜少,人體內維生素B2攝入不足,這些因素都會引起感染髮炎及口角糜爛。如卡他性口腔炎、口角炎、脣炎等。

寒冷的刺激是引起孩子腹痛的一個主要原因。冬天帶孩子出去曬太陽要注意,因爲曬了太陽後,全身毛孔張開,在室外易受風邪侵入;曬完後回家,室內外溫差大,又容易受寒邪侵入,這樣最易引起劇烈腹痛。

怎樣讓冬季疾病遠離孩子?

(1)嚴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幼兒計劃免疫。對於體質差、易感染疾病的幼兒,家長和幼兒園可根據疾病流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免疫注射,同時還可給孩子服用板蘭根、大青葉、金銀花等中藥,以加強預防病毒性疾病的流行。

(2)按常規進行室內紫外線消毒和食具、玩具、教具消毒,對患病的幼兒正確診斷、及時治療,重者應儘快送醫院診治或隔離觀察,防止流行病的擴散。

(3)注意保持幼兒寢室活動場所良好的環境條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特別是長時間生活在門窗緊閉、有暖氣和空調環境下的孩子,空氣不流通,不利於小兒的健康。在有空調的環境中,應視情況調節室內的溼度。

(4)冬季幼兒也要進行適度的運動和鍛鍊。鍛鍊可增強幼兒體質,增強自身免疫力,才能抵禦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蝕。

(5)合理穿衣,隨時增減,防止受涼。有的家長給小兒穿衣過多,孩子稍有活動,汗水把內衣溼透,而小兒不會表示需要更換內衣,只能憑自身的體溫把溼衣暖幹,天天如此,容易傷風感冒,對健康不利。同時應隨氣候變化而增減,在活動前或進入有暖氣房間時應脫去外衣。午睡時蓋好被褥,保育員老師應勤查看,幼兒蹬被褥時及時蓋好,以免孩子着涼引起其它大病發生,如肺炎、心肌炎、大葉性肺炎、急性腎炎。

(6)冬季天氣寒冷,幼兒需要的能量和熱量也相應增加,因此應增加些能量高,熱性的食物。如肉類、魚類、家禽類、乳類、豆類等等。此外也要注意補充紅棗、紅豆等健脾補血的食物。

(7)冬季還要保證幼兒的飲水量。水是人體新陳代謝必不可少成分。幼兒代謝旺盛,需水量大,每節課後都應組織幼兒喝水,個別特異性體質的幼兒還要視情況增加飲水的次數。

冬季幼兒常見病

1:水痘

水痘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在幼兒園、小學等集體兒童機構內易造成流行。

流行病學:

(1)水痘患者爲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

(2)主耍通過直接接觸或噴嚏、咳嗽飛沬傳播,也可由於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衣服、用具等而得病,但少見。

(3)人羣普遍具有易感性,但以4歲以內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4)流行特徵: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潛伏期通常爲十四到十六天。病變主要位於皮膚及粘膜,偶爾發生在內臟。臨牀表現爲發病前2~3周內有水痘接觸史,發疹前的前驅期無或極短,年紀越輕,越無前驅症狀;幼兒可能一開始發燒就進入發疹期。依紅斑、丘疹、水泡、膿泡之變化順序發疹,丘疹會迅速發展成露珠狀清澈水泡,然後再變混濁。因爲變化的速度很快(約六至八小時),較早發出的疹子已變爲膿泡,新的疹子可能還在紅斑丘疹階段,故在同一時間內可在同一部位看到各階段變化之疹子,此爲水痘之特色表現。疹子極癢,多集中分佈於軀幹(典型向心性分佈),隨後續向頭及肩部蔓延,最後是四肢(上臂大腿較前臂小腿爲多)。眼結膜、口腔與咽部粘膜、陰道粘膜都可能出現水痘。水皰容易破裂形成很淺的潰瘍。所有病變最後均將結痂,此時就沒有傳染性。病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治療:

水痘患兒的病情一般比較緩和,很少有併發症,無須特殊治療,常可自然痊癒,但要精心護理,以防止感染。要給病兒多喝水,並供給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應避免受涼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潔消毒,講究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剪短指甲,避免小兒抓傷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癢嚴重,可搽一些止癢水,也可服用撲爾敏等藥物;已有感染可局部塗一些消炎軟膏,切忌使用膚輕鬆、皮炎平一類的軟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

預防措施:

1、加強水痘防病宣傳,教育和培養孩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手,以免傳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節教室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環境整潔,空氣流通。

3、每天晨檢,發現水痘患者應及時報告,隔離傳染源,患病幼兒必須在家隔離治療,待結痂乾燥後方能復學(自發病起21天左右)。對接觸過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離觀察3周。

4、對易感兒童接種水痘疫苗,接種疫苗後15天產生抗體,30天時抗體水平達到高峯,抗體陽轉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2:手足口病

不可混淆的概念: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 是由人腸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疾病的總稱,臨牀上主要表現爲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患兒表現爲皰疹性咽峽炎,重症患者出現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脊髓膜炎、肺水腫、肺出血等。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 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臨牀症候羣,具有臨牀表現多樣的特點,多數病例臨牀表現較輕,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爲主要特徵。少數病例出現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引起腦炎、心肌炎、肺水腫、弛緩性麻痹等症狀,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腸道病毒71型等。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現爲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現爲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薩奇病毒A組等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不是一對一的關係。但根據國內外資料,與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發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較大,病死率也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達10%-25%。

發病特點:

(1)年齡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歲,最小的才1歲左右,其中2-3歲的居多;成人也可感染。(2)發病地區分散,且主要在農村地區。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差,不良個人衛生習慣易發病。(3)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癒。少數患者可出現腦炎及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4)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常見於4~9月份。

傳播途徑:

1.人羣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牀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

3.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臨牀表現:

患兒感染腸道病毒EV71後,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爲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反應。發熱1~2天后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現,或出現口腔粘膜皰疹。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爲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週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

預防措施:

正確的洗手是個人良好衛生習慣重要內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腸道病毒的傳播。手指是健康最大的敵人,大家更要留意個人衛生的問題,並意識到洗手的重要性。

很多人誤以爲把肥皂放在手掌心,然後隨便搓一搓、揉一揉,洗手過程就算完畢,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洗手時常常忽略清洗的五大處:手掌心、手指之間,手指頭、指甲以及手腕的部分。

大多數人每次洗手的時間只有數秒鐘,想要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將手上的細菌有效地清除掉,根本是不可能的。倘若按照正確的洗手方法,洗手時間應該介於一至兩分鐘。

推薦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溼、搓、衝、捧、擦。

一、溼: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溼,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 手心、手臂、指縫相對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摩擦;

(二)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

(三)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五)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六)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三、衝: 用清水把手沖洗乾淨。

四、捧: 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五、擦: 用乾淨的毛巾/紙巾擦乾或烘乾機烘乾。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極強的感冒。病毒分爲甲、乙、丙三型,最常引起發病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易發生突變,出現新的亞型,引起大流行。由於人體對各型流感病毒之間無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範圍的新亞型流感流行。流行性感冒的症狀與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狀較普通感冒重,如:持續高熱、頭痛、肌痛、全身疲軟無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遷延,可持續2周或更長時間;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現下呼吸道合併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腦炎等併發症。

發病原因:

氣候寒冷、門窗緊閉、少運動、抵抗力下降,是流感易流行的原因。

臨牀表現:

流感潛伏期1~3日,最短數小時。流感根據臨牀表現分以下幾種臨牀類型:

①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熱,乏力,頭痛,咽痛,有鼻塞、流涕、噴嚏、乾咳、咽部可見充血,肺部聞幹羅音。發熱3~4日後熱退,但上呼吸道症狀及乏力可持續2周左右。

②其他類型流感:<1>輕型流感:症狀輕,病程2~3日。<2>肺炎型流感:主要發生於老幼體弱者。典型流感1~2日後病情加重劇咳、吐粘痰或血痰,氣急發紺,可伴發心力衰竭。雙肺溼羅音,X線檢查雙肺散在絮狀或結節狀陰影。<3>胃腸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腸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狀外主要以腹瀉、嘔吐爲特徵。中毒型極少見,主要表現爲高熱、血壓下降,易發生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因爲幼兒及老人抵抗力較差,也可能併發肺炎、支氣管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一般經過適當的治療,通常需一週至二週的時間纔會復原。

治療:

無特效藥物,主要是對症治療。

①多喝水、多休息,使體力盡快復原,以對抗病毒。 ②一般及對症治療:呼吸道隔離1周,戴口罩,多飲水。高熱時酌情服用APC等解熱鎮痛藥。有脫水者可適當補液。合併細菌感染時酌情選用抗生素。③抗病毒治療: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剛烷胺效果。病毒唑對各型流感均有療效。④中藥治療:感冒沖劑、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均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預防措施:

由於流感是病毒性傳染病,沒有特效的治療手段,因此預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1、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時佩戴口罩,以免傳染他人。

2、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3、每天開窗通風數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4、在流感高發期,儘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不得已必須去時,最好戴口罩。

5、接種流感疫苗是目前爲止預防流感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流感疫苗和流行病毒株匹配的情況下,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爲70-90%,即便是再次得了流感,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比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症狀要輕,病程會短,尤其是因流感導致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4:麻疹

麻疹是一種古老的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沒有麻疹疫苗接種以前,幾乎每一個兒童難以倖免麻疹病毒的感染,也就是說除了世界上最孤立的角落外,麻疹的真實發病數基本上等於存活兒童數。我國在1978年開始實施計劃免疫,由於麻疹疫苗接種率逐年提高,使麻疹發病率、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麻疹的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近年,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部份兒童麻疹疫苗漏種或免疫失敗,加之初免後隨着年齡增加而免疫力逐漸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仍有不斷的發生,且表現如下新的特點:

1、發病年齡後移。過去麻疹發病多爲5歲以下兒童,尤以1~2歲最多。現在麻疹除8個月以內嬰兒發病外,其它多數爲較大兒童或成人發病,特別是成人發病呈明顯增多趨勢。2、輕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過去典型麻疹具有“燒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徵,麻疹診斷比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較少見,發熱、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狀較輕,常無麻疹黏膜斑。皮疹形態及出疹順序也隨着有所改變。3、成人麻疹增多且症狀比較典型。接種麻疹疫苗後幾乎都能獲得保護,但成人多數未接種疫苗,特別是外市人口,因無麻疹免疫,常易感染,成人感染麻疹症狀較重,發熱多在39℃~40℃,早期可有麻疹黏膜斑,皮疹也爲典型。4、發病季節改變。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爲高發季節,普種麻疹疫苗後,高發季節後移至每年3~5月份。

流行病學: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牀特徵爲發熱、流涕、咳嗽、眼結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

(一)傳染源:患者爲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爲出疹前後5天均有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麻疹病毒大量存在於發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過病人打噴嚏、咳嗽等途徑將病毒排出體外,並懸浮於空氣中,形成“麻疹病毒氣溶膠”。易感者吸入後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隨眼結膜感染。除主要經空氣飛沫直接傳播外,麻疹病毒也可經接觸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作爲機械攜帶工具,在短時間短距離起到傳播作用,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羣: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爲易感者。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

臨牀表現:

潛伏期爲10~14天。本病典型經過分三期。

(一)前驅期:又稱出疹前驅期,持續2~4天,但體弱,重症或濫用退熱劑者可延至7~8天。主要表現爲上呼吸道炎症,急起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浮腫。咳嗽逐日加重。少數病人病初1~2日在頸、胸、腹部出現風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或蕁麻疹,數小時即退,稱爲前驅疹。此時在懸雍垂、扁桃體、咽後壁、軟齶處亦可見到紅色斑點,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於第4病日左右開始出疹,一般持續3~5天。皮疹首先開始耳後髮際,漸及前額、面頸、軀幹與四肢,待手腳心見疹時,則爲“出齊”或“出透”。皮疹初爲細小、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4mm。24小時內轉變爲橢圓形、表淺、有薄膜包圍的“露珠”狀皰疹,周圍紅暈,大小不等。然後皰液從清亮轉爲雲霧狀,後乾燥結痂。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皮疹出透後轉爲暗棕色。病情嚴重時,皮疹可突然隱退。皮疹分佈呈向心性,以軀幹、頭、腰部多見。皮疹分批出現,斑疹、丘疹、皰疹及結痂等各期皮疹同時存在。口腔、咽部和結膜可見小紅丘疹,繼之形成皰疹,破潰後形成小潰瘍。經1~3周結痂脫落,無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繼發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全身中毒症加重,體溫高達40℃,精神萎糜、嗜睡,有時譫妄抽搐。面部浮腫,皮疹,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連眼瞼不易睜開,流濃涕,上述表現之面貌稱爲麻疹面容。

(三)恢復期:皮疹出齊後,中毒症狀明顯緩解,體溫下降,約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慾好轉,呼吸道炎症迅速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並留有糠麩樣細小脫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驅幹爲多,1~2周退淨。若無併發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治療:對麻疹病毒至今尚未發現特異的抗病毒藥物,故治療重點在加強護理,對症處理和防治併發症。

(一)護理:1、隔離患者應臥牀休息,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後5天。有併發症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2、居室空氣新鮮,保持適當溫度和溼度,衣被不宜過多。3、保持皮膚及眼、鼻、口腔、皮膚保持清潔,用溫熱水洗臉,生理鹽水漱口,用抗生素(紅黴素)眼膏或(氯黴素,諾氟沙星)眼藥水保護眼睛,防止繼發感染。4、飲食宜富營養易消化,並應多喂溫開水。不用忌口,恢復期尚應加餐。

(二)對症處理: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咳劇時予以鎮咳藥等。體弱病重者可早期給丙種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近年報告給麻疹病人補充維生素A,一次10萬~20萬IU口服,可減輕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三)防治併發症:1.肺炎2.喉炎3.心血管功能不全。

預防措施:

1、對病人採取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後5天,有併發症者延至疹後10天。

2、接觸的易感兒隔離觀察21天。

3、病室通風換氣進行空氣消毒,患兒衣被及玩具曝曬2小時,減少不必要的探視預防繼發感染。

4、流行期間不帶易感兒童去公共場所,托幼機構暫不接納新生。

5、爲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對8個月以上未患過麻疹的小兒可接種麻疹疫苗。接種後12日血中出現抗體,1個月達高峯,故易感兒接觸病人後2日內接種有預防效果。對年幼、體弱的易感兒肌注人血丙種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接觸後5日內注射可免於發病,6日後注射可減輕症狀,有效免疫期3~8周。

注意事項:

1.單純出麻疹,孩子無其他併發症,一般沒有危險,家長不要慌張,按醫生囑咐在家對病兒進行細緻護理,可順利恢復。需要時家長可以請負責本地段的保健人員到家裏來訪視,指導治療與護理。不要帶孩子到處去看病,這樣萬一着涼,疹子出不透,就容易發生併發症。或再感染上其他疾病。同時也會把麻疹傳染給別人。

2.急性期病兒有高熱時,如按醫生的吩咐吃少量退熱藥,或用溫水給病兒擦浴等,都可以使體溫下降,但必須注意,退熱不要退得太快、太低,出汗過多,可能會造成病兒“虛脫”,或者疹子沒有發透,役決就回去了。一般退至38℃左右就行。

3.自從小兒普遍採用麻疹疫苗預防接種以來,城市小兒麻疹發病明顯減少,但在學齡期或青年期往往出現了較多病例,這就需要在適當的年齡階段進行再免疫。

5:猩紅熱

猩紅熱又名爛喉痧,是由一種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小兒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小兒對猩紅熱有普遍的易感性。主要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幼兒園、學校等人羣密集之處可發生流行;冬春季節由於氣候寒冷,室內活動較多,若不經常通風,發病較多。也有少數是通過皮膚創傷或產道侵入,引起"外科型"或"產科型"猩紅熱。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膚可帶菌。猩紅熱病人自發病前24小時至疾病高峯時期的傳染性最強,脫皮時期的皮屑無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破損的皮膚傳播;偶可見細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經口傳播。

(三)人羣易感性:人對猩紅熱普遍易感,兒童尤其以3-7歲是主要的易感人羣,感染後人體可產生2種免疫力,可獲得較長久的抗菌和抗紅疹毒素能力。

(四)流行特徵:在我國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多見。

臨牀表現:

此病潛伏期一般在2~4天,病人起病急驟,初起怕冷,發燒38~40℃左右

1、局部表現:病菌進入體內後,首先落腳於咽部,引起咽炎及扁桃體炎。咽部出現充血發紅,扁桃體紅腫,有時上面有膿性分泌物,稱化膿性扁桃體炎。病變可蔓延到鄰近淋巴結,導致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疼痛,可有壓痛,稱爲急性淋巴結炎。如淋巴結炎再擴展,可累及周圍組織也發生紅腫,稱爲蜂窩組織炎。有時可化膿形成膿腫。

2、全身症狀:是由菌血症和毒血癥引起的。可有發熱、嘔吐、腹痛等表現。在發病後24小時內可出現皮疹,典型皮疹呈瀰漫性細小點狀,稍隆起,觸摸有粗糙感,似雞皮疙瘩,色鮮紅,手指壓後紅色暫退,鬆手後出現蒼白指印,很快又恢復原色。皮疹在受壓部位及易摩擦的皺摺處,如腹股溝部、束腰帶處更明顯,密集呈紅色線條狀。病人還感到皮膚髮癢。皮疹多在3-4天消退後,不留色素沉着,但可見脫屑及脫皮。

3、特徵性表現:面部無皮疹、只有紅暈,因在口周不出現使口周相對蒼白,顯示“口周蒼白圈”。病初舌面尚有特殊表現:舌苔灰白、邊緣充血紅腫。伸出舌頭一看,好像楊梅,又叫“楊梅舌”。

4、併發症:猩紅熱可併發中毒性腎炎和和中毒性心肌炎,還可發生變態反應性病變。發生過猩紅熱疾病的小兒還有可能感染第二次、第三次。

治療:

1、一般治療:做好呼吸道隔離,急性期應臥牀休息;供給充足水分和營養;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繼發感染。2、抗菌治療:首選青黴素,足量靜滴,療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黴素用量,並予靜脈注射,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如有青黴素過敏,可選用紅黴素、頭孢黴素等藥物。3、居室應通風,有條件時儘量讓患兒隔離獨居,避免傳染給別人,也可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要臥牀休息,爲防止猩紅熱引起的心肌炎、腎炎,病兒應絕對臥牀2~3周。4、飲食可給予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在發熱出疹時應讓患兒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可用淡鹽水漱口,一日3~4次,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黴素軟膏塗口脣和鼻腔。5、皮疹退後可出現皮膚脫屑,有癢感,要保持皮膚清潔。可塗爐甘石洗劑或75%酒精。忌穿絨布或化纖內衣褲,以免加重瘙癢。脫皮時可塗凡士林或液體石蠟,有大片脫皮時需用剪刀剪掉,囑病兒不能用手強行剝離,以免引起皮膚感染。6、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在發病2~3周時注意小便顏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醬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減少,面部、四肢浮腫,以及出現關節紅腫痛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7、病癒後1個月內,定期到醫院檢查化驗,及時發現併發症。

預防措施:

(1)托幼機構要在流行期認真做好晨、午檢工作,早期發現可疑者。

(2)流行季節,雖然天氣很冷,室內也要做到通風換氣,每日至少2次,每次15分鐘。兒童要加強體育鍛練,多做戶外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病室用具要用消毒水清洗,室內通風換氣,

(4)預防性服藥:對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小兒,要做咽拭培養,陽性帶菌者須給予藥物預防。目前,一般採用肌肉注射青黴素或口服磺胺藥物,連續用藥7天,一般咽拭培養可轉陰。

鑑別:

幼兒冬季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怎樣讓冬季疾病遠離孩子? 第2張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