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總愛眨眼睛?這10種問題家長不容忽視!

寶寶總愛眨眼睛?這10種問題家長不容忽視!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眨眼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重複的動作,所以通常情況下,寶媽很難發現寶寶異常。眼睛在眨動過程中能對眼球表面起到保護作用,但是如果頻繁眨眼睛就不正常了。

誘發寶寶此類症狀的原因有很多,千萬別以爲萌態可掬就不能一回事,早發現早治療以免病症加深危害孩子健康。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寶寶眨眼這一常見的現象。

1 | 寶寶頻眨眼正常麼?

我們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鐘眨眼的次數大概爲15~20次,但如果是眨眼次數明顯高於這個頻次的時候,可能就是一種病理現象了。

寶寶無故頻繁眨眼,在醫學上稱之爲兒童多瞬症。簡單來說,就是每分鐘眨眼20次乃至以上。不過難判斷就難判斷在,類似情況並非一直持續,通常是突發或間歇發作,所以除非媽媽十分細心觀察,或者孩子本身自己能描述症狀,否則很容易被當成突發狀況忽略過去。

2 | 頻眨眼是什麼原因?

1、炎症產生異物感:小朋友喜歡用手揉眼睛,所以手部細菌很容易進入眼睛裏,導致角膜炎、結膜炎,除了眨眼頻繁,還會有異物感,尤其清晨起牀,眼角伴有膿性分泌物增多、愛流淚等表現。通常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炎症治療。

2、日常作息不規律:熬夜或者生病發燒等情況造成沒有足夠的休息,從而引起寶寶眼睛不適頻繁眨眼,這種情況一般兩到三天就可以恢復。

3、生活中保護不當:長期看電視、玩手機遊戲以及用ipad看電影等,導致過度用眼,所以容易出現類似眼部肌肉抽搐的情況,多見於三歲以上的寶寶。

4、神經性眨眼 :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後頻繁收縮,也會出現頻繁眨眼的情況,如果刺激是偶發性,那麼問題不大。

5、視力未矯正造成眼疲勞:比如屈光不正,特別是遠視、近視、散光等未及時矯正而造成眼睛視覺疲勞而引起。這是眼睛自身的一種保護性反射,通過不斷眨眼可以調整眼球曲率,讓使視覺清晰,但家長還是要及時帶孩子矯正視力以免用眼過度導致高度近視。

6、自身習慣性眨眼:有部分寶寶患過神經性疾病或多動症,通過治療除去病因之後,仍然保留着頻繁眨眼的習慣,這種需要慢慢改正。

7、模仿他人成習慣:模仿是小朋友的天性,尤其是調皮的男孩子,喜歡模仿別人擠眉弄眼,久而久之,形成了頻繁眨眼的壞習慣。

8、過敏突發狀況:發現孩子頻繁眨眼,眼皮泛紅發腫,很可能是接觸某些物質過敏引起來的,比如花粉、塵蟎等,需要找出過敏源,採用抗敏治療。

寶寶總愛眨眼睛?這10種問題家長不容忽視!

3 | 頻眨眼常見預發病有哪些?

1、抽動症:

通常如果是病理性原因,那八成以上兒童頻繁眨眼都是由抽動症引起的。此類病症一般不會出現在3歲以下,而是多見於3-15歲。除了頻繁眨眼之外,還伴隨鼻部、脣部等部位動作增多,看上去像是做鬼臉,其實是一種疾病。

2、先天性眼瞼內翻和倒睫:

倒睫很多寶媽都不陌生,單眼皮和小胖寶最容易出現,孩子因先天性眼瞼內翻或者面部肉多,導致睫毛經常貼服在眼球表面,受到刺激之後自然引起流淚,小朋友不舒服的時候除了揉眼,也會頻繁眨眼,這種情況要及時處理,避免影響視力。

4 | 頻眨眼發生後如何應對?

1、如果發現孩子頻繁眨眼,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要先通過心理輔導減輕孩子的精神心理負擔,日常做一些遊戲或者帶着出去散心做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採用類似這種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因爲不間斷的早教課程也可能導致出現類似情況,所以千萬不要責備孩子,過度的精神負擔會加重病情。

2、形成良好的生活用眼習慣很重要,先把孩子從電腦、手機和PAD中解救出來,減少乾眼症和視疲勞的發生。同時搭配理營養膳食結構,多吃護眼的水果:柑橘、菠菜、韭菜以及堅果類等,糾正油膩的偏食嗜好,少吃辛辣刺激、油炸食物以及易導致精神興奮的食物,如咖啡、可樂、巧克力等。

3、神經性疾病導致的頻繁眨眼,需要從心理上給予安撫,除了配合局部用藥之外,還可以嘗試其它方法。

5 | 日常如何預防?

1、多補充維生素A:小兒缺乏維生素A,首當其衝受害的就是眼睛,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夜盲。所以日常飲食要豐富多樣性,多吃胡蘿蔔、番茄、菠菜,以及蛋黃、魚蝦等動物性食物源。尤其注意的是,要減少糖分攝入,因爲糖分代謝會消耗大量維生素。

2、加強體育鍛煉:多進行跑步、跳繩這種有計劃而且規律的體育運動。減少看視頻或玩手機的時間,平時要堅持做眼保健操,有利於減輕視力疲勞。

3、注意用眼衛生:眼睛保護是終生課題,尤其是年紀偏小的寶貝,平時注意不要躺着看動畫片和看手機。寫作業或者看書時,光源必須充足,每看書一小時要注意休息,合理用眼,杜絕疾病入侵。

發現孩子出現頻繁眨眼情況,要先去專業醫院進行檢查和確診,確定病因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要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