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家庭教育要遵從平等原則

家庭教育要遵從平等原則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教育要遵從平等原則
  平等與尊重——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  張珊下午去客戶的公司辦事,辦完事後直接回家。這時不到五點。當她開車路過超市時,發現小丫與幾個男女同學在超市門口聊天。他們一邊吃着冰淇淋,一邊說說笑笑。  “放了學爲什麼不早些回家做作業,明年就要中考了?”張珊下午與客戶的洽談沒什麼結果,現在心裏更不痛快了。  快六點半了小丫才進家門。一進門,她的電話也就跟了進來。打完電話,張珊讓小丫把手機給自己。  “爲什麼呀?”小丫有些莫名其妙。  “我要看你整天跟些什麼人鬼混?”張珊嚴厲地說。  “你這是侵犯我的隱私!”小丫抗議。  “你的手機是我掏錢給買的!在你自己買得起手機之前,你就沒有什麼隱私!”張珊譏笑地說:“放心,在中考之後,我一定會把手機還給你!”  “好,我不要你的手機!”小丫說着,把手機扔給了母親,奪門而出。  “你給我回來!小丫,你去哪兒?”  回答張珊的是那茫茫的夜幕……  快十點鐘的時候,張珊的母親打來電話,說小丫剛到她那裏,讓張珊別擔心。  放下電話,張珊一下子癱在沙發裏,失聲痛苦起來:“小丫,你爲什麼要這樣對我?我究竟錯在哪裏……”  很明顯,張珊錯就錯在她沒有平等地對待小丫。如果家長喜歡隨時隨地從上到下控制孩子,那孩子只會感到自己每天要面對的是一位對自己充滿威脅而又冷冰冰惡煞凶神;如果孩子對家長充滿了恐懼感,那他的感情就會一直處於一種壓抑的狀態。如果孩子的感情一直處於壓抑狀態,那他的內心就一直會充滿一種消極負面的感情,而這感情不會喚醒孩子對學習和未來的的追求,更不會讓孩子要想奮發向上,而只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報復心理。因此,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的家長情商都不高。他們從來不管自己的對於孩子的專制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心理感受,更不明白這些負面感受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什麼樣的不良作用。由於他們不能與孩子的感情產生共鳴,所以家庭教育所的溫馨的氛圍就會蕩然無存。  對於像張珊這樣的職場白領,爲什麼也不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呢?作爲一個現代職場白領,張珊當然知道“平等”的含義和重要性,但作爲母親,她對“平等”的含義和重要性就不甚瞭解。在像張珊這類的家長看來,如果給孩子“平等”,讓她自由,那就意味着“放任自流”和“無法無天”。有些家長還在這樣想:“小孩子有什麼權利呀?還不是的聽大人的!”或者“現在的孩子就夠難管了,再讓他們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權利,那更得跟家長頂牛了,我們當父母的怎麼‘玩得轉’呀!”對中國的家長們來說,實在應該再來一次自我思想啓蒙運動,讓他們重新認識“平等”和“自由”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理解作爲孩子的自由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  像張珊這類的家長喜歡迷信自己作爲家長的權威,頭腦中已形成了一種這樣的習慣性思維:“因爲我供孩子吃住和上學,所以孩子必須聽我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只是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比如一隻寵物),而不是把孩子當作一個與自己同樣具有尊嚴的“人”。因此,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實際上是家長自私的表現。他們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話無條件地服從,懶得費心思去解釋爲什麼要這麼做。如果孩子不能無條件地服從他們的命令,那他們就會進行威脅。  由於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只是希望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控制,所以,像張珊這類的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他們的主題永遠是孩子做錯了什麼,而不是孩子做好了什麼。孩子總是處於被指責之中,當然就會削弱他們在學習中得到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本來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動力。孩子缺乏了學習的滿足感,也就是缺乏了學習的動力,只是爲考試成績而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大大降低。  的確,像張珊這樣嚴厲地對待小丫,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一定的用處,它能立即制止小丫的一些不良行爲,但是,如果從長期效果來看,那恰恰與張珊的希望背道而弛。家長不平等地對待孩子,往往會產生四種長期的惡果:第一,孩子開始仇恨家長:“這不公平!我再也不信你們了!”第二,孩子們開始報復家長:“算你狠,這回你贏了,等着吧,下次我一定要找機會扳回來!”第三,孩子們開始進行反叛:“我偏要對着幹,看你拿我怎麼辦!”第四,孩子開始退縮,要麼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你抓到!”要麼自卑,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就這樣子了,你愛怎麼着就怎麼着吧!”當然,孩子面對家長的不平等對待,他們很難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這麼想,然而這種潛意識會在以後的行爲中體現出來。比如,小丫的離家出走,就是在潛意識中對張珊的反叛:“我偏要跟你對着幹,看你拿我怎麼辦!”。因此,家長們必須認識到不平等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很多孩子在嚴厲的家長面前表現得“服服帖帖”,那多是一種假象,家長千萬不能被這種短期效果所矇蔽。  高情商家長的最大特徵就是能平等地對待孩子。所謂“平等”,它並不意味着家長與孩子完全相同,就像兩張50元的鈔票和一張一百元鈔票完全不一樣,但價值相等。孩子肯定不像家長那樣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所以他們也不可能享有家長們的各種權利,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孩子應該得到與家長同等的尊重和自由,而不是像小丫這樣得到責難和羞辱。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大概在三歲左右開始獨立思考問題,並慢慢學會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處理問題。面對家長的重壓和不平等的對待,雖然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不能(有時也不敢)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願望,但並不是說他們沒有自己的感受和願望。被重壓得太久,孩子心裏的這種壓力自然會要找到自己的方式爆發出來。而這種爆發的後果,可能會遠遠超出家長的想象,甚至出現不可控制的局面,像小丫這樣最後只是到姥姥家避難,對張珊來說已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家長平等地對待孩子,並不意味着家長對孩子的放任自流。高情商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都會平等地對待孩子,特別是在遇到問題時,會與孩子協商,以理服人。事實上,當孩子們覺得家長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的情緒就會好轉。一旦他們覺得自己被家長理解了,他們就會更願意聽取家長的意見,一起來解決問題。家長必須注意,只有在孩子們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所以,家長先要能營造出一種讓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氣氛。  反思:你是怎樣看待孩子的“平等”這個問題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