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爲什麼中國父母缺乏安全感?

爲什麼中國父母缺乏安全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安全感缺失,源自三大教育指向不一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其實都處於三大教育的包裹之中,而這三大教育的指向又是不統一的:

第一,社會教育指向錢和物慾

自從1949年建國以後,我國有兩次文化與價值觀的大“清洗”。第一次,文革,對“仁義禮智信”大清洗,糟粕沒了,精華也沒了。第二次,改革開放,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但也帶來了各種人心不古,進一步讓人們的價值觀走向潰散。

曾經有一個女孩,看着電視上的廣告問媽媽:是不是露的越多,越被喜歡。把這位媽媽嚇到了,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自己的孩子。

而我也曾聽過一年輕男人,在各種籌措資金搞定老婆、買了房子、當了房奴之後,大鬆一口氣,說,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算是搞定了。

聽罷此言我內心一驚。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這個國家的棟樑,難道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只是這些?可是,那些還未畢業就開始操心買房子娶媳婦生孩子的大學生,卻一再告訴我,是的,是沒辦法,大家都是這樣的。

如今,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逐步開始淡化GDP的導向作用。可是,人心,卻不是朝夕即能轉向的。

第二,學校教育指向分數

即便是剛剛滿月的孩子,也不能擺脫學校功利教育的陰影。父母們早早地就開始了關係走動、坑班考察、哪個幼兒園更好等等前期準備工作。因爲幼兒園升小學、小學升中學,中學考大學,所有這些程序,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個環節沒照顧到位,就會牽連到下一步。比如,幼兒園沒選好,孩子的簡歷不夠豐富,興趣班上少了一個,就有可能影響到小學擇校、分班等各種情況。這些現實在大中城市,尤其嚴重。

儘管素質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一個事實仍然擺在人們的面前:整個學校教育,指向仍然是分數。至於分數到底有沒有用?是不是適合所有孩子的發展?這些問題,即便有着很淺顯的答案,也往往被刻意、或無奈地忽略掉。

爲什麼中國父母缺乏安全感?

第三,家庭教育,莫衷一是

家庭是這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傳統的中國家庭教育裏,都會有一個權威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一家之主。所有事情,都由他說了算。不談缺點,這種家長制對於孩子教養的最大好處在於,它能夠確保孩子接受到的信息至始自終都是一致的。家長有足夠的權威性,制定規矩之時,更容易得到貫徹,因此孩子規矩意識的培養也不會像今天這麼困難。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家長就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和靈魂。

而今,隨着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大多父母都變成了“一切爲了孩子”的“孩奴”。在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薰染下,家庭教育,深受其苦。在各種矛盾的聲音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結果就變成:誰的聲音大,家庭教育就聽誰的,就會被誰牽着走。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聽到學校教育說:要高分數!於是就去問自家孩子要分數。等孩子長大了,社會教育說:要賺更多的錢!於是就又生怕自家孩子在物質上給比下去。可是,學校的分再高,也不意味着走上社會後就更會賺錢呀?矛盾就出現了。不少父母爲孩子操心習慣了,於是乾脆拿出自己的養老錢,爲孩子張羅房子車子和馬子。

在這樣的無頭蒼蠅的忙碌中,父母們會發現,一切都亂了。外界沒有一個普適性的標準。內心,好像也沒有。價值觀嚴重缺失。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父母所面臨的困境。

2控制慾是父母彌補安全感的方式,卻是孩子之殤

人要有安全感,必須要有一樣對象能夠去控制(穩定的、可控的,這兩個安全感的關鍵詞,是我們在《靜觀育兒》第一講已經闡述過的,如果爸爸媽媽們想回看,只需要回覆“安全感”三個字即可)。

安全感建立的好,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安全感缺乏,或建立的不好,則會把控制慾施加在外界、其他人,尤其是弱者身上。

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就是這麼來的。

三大教育指向不一,社會價值觀分崩離析,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成爲稀缺資源,外界瞬息萬變。這一切都讓中國人極度缺乏安全感。不少爲人父母的便想:既然外界,甚至連同自己的命運都看起來不那麼可控,那麼孩子總能吧?

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父母對孩子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利。加上如今獨生子女家庭日漸增多。僅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便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獨苗苗們身上。如何才能確保孩子的未來可控呢?教育,成爲了“改變命運”的獨木橋。

於是,很多中國孩子,都有一個公敵——“別人家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招人喜歡,你怎麼不能多跟人學學呢”;“別人家孩子學了鋼琴,你必須地學”;“爲什麼別人家孩子英語那麼好,你是不是也去報個培訓班?”這些話,是不是特別耳熟?

教育當然是好的。可是,若教育變得功利,孩子被綁架,就距離真正的教育越來越遠了。

3守住家庭教育的陣地

我的一位做心理諮詢的好友告訴我,現在抑鬱症最低年齡,已經到五歲了。

我覺得揪心。我不是研究社會學的或政治經濟學的。我只是個教育工作者,是個媽媽。其實,我的目光所及,其實也只有一個“家”這麼大。

當我們那麼忙碌卻並無所獲,甚至還適得其反,各種不快樂的時候,爲什麼不停下來想一想,或者換個方法試一試?當我們的力量,還不足以改變外界的時候,爲什麼不能先從改變自己和家庭開始?

先慢下來,即使是假裝

積極心理學這樣告訴我們:你表情上的改變會帶來你狀態的改變;你狀態的改變會帶來你生活的改變。你的改變,當然更會影響到孩子和身邊的親人。所以,先慢下來,丟掉焦慮,試着從容。即便只是假裝。

一位養生專家說過,如果你哪裏疼,不舒服,煩悶,就對着那裏開懷大笑,過一會就好了。儘管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開懷大笑確實擁有治療功能,至少可以宣泄掉日常堆積着的那些壞情緒,幫助我們丟掉那些因爲外在壓力造成的焦慮。

所以,對着自己焦灼的心,笑一笑,堅定地說,慢一點兒,再慢一點兒。找回自己的簡單、快樂,找到父母本身的判斷力和能量。

確立一個權威的聲音

爲你自己的家庭確立一個聲音。一個家庭就像一艘船。有自己的船槳、船帆和方向。確立你們的價值觀,搭建你們家庭的核心。這件事,父母親都不可置身事外。

價值體系的崩塌讓人們失去了很多原則和底線。大到社會,各類價值觀缺失導致的倫理道德問題層出不窮,小到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也受到影響,將孩子置於了無所適從的混亂當中。

因此,一個家庭中,只能有一個權威的聲音。這個權威是民主的,開放的,接納的,包容的,被尊重和共同維護的。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家庭系統中能量的正向循環,家庭關係的和諧,家庭氛圍的安定。如此,不僅能促進家庭成員的安全感,也能爲孩子的生長髮育提供最優良的土壤。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