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做過的事情,哪件事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父母做過的事情,哪件事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做過的事情,哪件事對孩子的傷害最大?成爲父母之後,我們都在努力學習怎麼做一個好的爸爸媽媽,學習如何對着孩子不吼不叫,學習如何跟孩子溝通。但有時候卻忘了,我們跟另一半的溝通,纔是孩子學習與人相處第一課。

「我兒子情願待在樓下喂蚊子,也不願意回家。」

親友羣裏的一個親戚一大早就哭訴。

早在前天她就抱怨,她家兒子這幾天放學後都很晚纔回家,打電話不接,一進門就把自己關進房裏。問他幹什麼去了,就臭着個臉,什麼也不說。

「這就開始叛逆了嗎?」

我們在羣裏七嘴八舌出主意,最後一致建議:跟蹤一回,不就知道到底怎麼回事了嘛。

昨晚她真的去跟蹤了,發現孩子放學後,並沒去玩,而是跑去小區角落裏的一棵樹下,坐着,發呆,一直待到快九點了纔回家。

「小區裏又悶又熱,蚊子還多,他也願意待着,不想回家。」親戚很鬱悶。

凌晨,她在羣裏告訴我們,孩子在她的一再追問下哭了,跟她說:「你們說的那些可怕的話,我想要好好想清楚。」

原來,前幾日他們夫妻倆因工作不順的原因,心情很差,總是吵架。

父母做過的事情,哪件事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她承認,吵到酣暢淋漓處,兩人都忍不住說了些狠話:

「你是不是有病」

「怎麼跟了你這麼個窩囊廢」

「跟你過真是沒勁,還不如一個人」

「你怎麼不去死」

「你滾還是我滾」

……

說的都是氣頭上的話,但對孩子而言,句句都是炸響在心底久久不能平靜的驚雷。

我們時常爲了一點小事爭吵,忘了好好說話,控制不住地互相指責、威脅甚至進行人身攻擊,大過嘴癮又傷了感情的同時,卻沒想到,這樣的口不擇言,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

而長期目睹父母不好好說話、使用語言暴力的孩子,擔憂父母關係的同時,心靈也受到了巨大創傷。

爸爸媽媽,別吵了

有網友說,感覺自己已經不會和另一半好好說話了,一張口就想吵架。

確實,面對最親近的人我們常直言不諱,甚至惡語相向,好好說話似乎成了一件難事。

而夫妻間不好好說話,受傷更多的其實是孩子。

知乎上有人提問:父母吵架你怎麼辦?

題主說十多年了,父母之間就從來沒有好好說過話。

爸爸回家晚了,媽媽罵:「又死哪兒去了?」

爸爸回:「我愛去哪兒就去哪兒,你管得着嗎!」

炒菜放多了鹽,爸爸指責:「要死啊,想要鹹死我是不是,鹽不要錢是不是?」

媽媽不服,說:「下次小心點不就行了,你發什麼邪火!」

鞋子洗晚了,爸爸嚷嚷:「炒菜往死裏放鹽,鞋子忘記洗,你說你到底能做什麼?」

媽媽懟回去:「有病吧你,好好說話不會啊,別小題大做!」

一場場爭吵就此拉開……

而這些一句比一句難聽的對話,從來都不避諱孩子。

她告訴媽媽,每次看着他們那樣自己都不想活了,想逃跑,想躲起來。

可媽媽從來沒有把她的話當回事。

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她本人也變得沉默、膽小,特別怕與人交流,更怕和別人發生爭執。

其實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話從她父母嘴裏說出來,句句都成了比刀子還傷人的語言暴力,令孩子感到恐懼、不安。

即便之後父母和好如初,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仍然存在,因爲孩子親眼目睹了最親的兩個人,用語言暴力傷害對方。

神經學研究發現,當孩子聽見吼叫、怒罵聲時,他們的壓力激素就會飆升。

長期處於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持續焦慮、壓抑,有的孩子會變得自卑、敏感、膽小、不信任他人,有的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

無論哪種情況,都令人心痛。

初中時有個同學,曾偷偷跟我說,每次看到父母吵架,用惡毒語言互罵時,她就忍不住要掐自己咬自己,甚至還有其它一些極端的想法。

調查發現,父母經常爭吵的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爲32%,離婚家庭的爲30%。

與離婚相比,目睹父母間的語言暴力,孩子受到的直接傷害更大。

爲了孩子,好好說話吧。

爸爸媽媽,你們別不說話呀

相比用激烈言辭攻擊對方的語言暴力,父母之間態度冷漠、漠不關心對方、將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的冷暴力,對孩子的殺傷力同樣巨大。

《少年說》中,一個叫王贈祿的男孩喊出心中煩惱:我的爸爸和媽媽,冷戰了。

他特意記錄一天中他們說了幾句話,結果心酸地發現:他們每天只說不超過五句話,每句話不超過五秒鐘。

他說冷戰對他的影響很大,感覺自己在中間特別像一個夾心餅乾。

他希望他最愛的兩個人能和平相處,好好說話。他哭着對臺下的父母喊道:「能不能不要再冷戰了,這樣我好傷心。」

他爸媽在臺下看着,起初還笑意盈盈,聽到兒子喊話的內容後,笑容漸漸消失,爸爸一臉凝重,媽媽更是抹起了眼淚。


他們沒想到,夫妻之間輕易實施的冷暴力,竟無意中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心理學家劉吉吉通過對北京、天津、武漢、長沙四大城市兩千多個家庭的調查研究,發現70%以上的家庭有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冷暴力的存在,精神上虐待另一半的同時,更像一把無形的刀子,刺傷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像仇人一樣漠視對方,家裏氣氛壓抑,孩子會因此感到恐懼,會爲父母關係擔憂。有些孩子甚至會大哭大鬧,以此來吸引爸媽的注意。

畢淑敏在《家問》中說: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是僞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事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爲了孩子,好好說話吧。

好好說話,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中寫道:

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爲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才能避免爭執。

懸疑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傳裏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父親爲人隨和、生性懶散、樂於享受,而母親性格卻截然相反,「是個生性抑鬱的人」。

就是這樣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卻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給了阿加莎一個幸福的家庭。原因就在於,哪怕意見相左,他們都是和平溝通,幾乎不會爭吵。

父親曾評價母親缺乏幽默感,對於這項罪名,母親並不生氣,以委婉的語氣回答:「這只是因爲我覺得你的那些故事很乏味,佛雷德。」她溫和又詼諧的反擊反倒逗得父親放聲大笑。

母親擅自買下託基的房子,本來想在美國定居的父親有些鬱悶,卻並沒有發脾氣,更沒有據理力爭,而是和母親平靜地溝通:「爲什麼要那樣做?」

「因爲我喜歡那棟房子。」

得知原因後,他尊重妻子的選擇,自己更是很快喜歡上了託基,喜歡上了那棟房子。

父母的恩愛,讓阿加莎感到自豪:他們完成了一項罕見的成就——一樁幸福美滿的婚姻。

她也在自傳中感嘆:我的童年幸福快樂,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於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劉墉曾說,好話壞話只在一念之間,試着壞話好說,狠話柔說,重話輕說,急話慢說,把話說到心窩裏。

朋友華子大概是深諳此理,要不然,怎麼會那麼會說話,把老婆哄得開開心心的,兩人十幾年恩愛如一日。

老婆說:「你怎麼連土豆絲都切不好啊!」

朋友答:「切土豆我不會,我會疼你愛你呀。」

老婆說:「讓你買的醬油呢,又忘啦?」

朋友笑:「因爲我想和你一起去買呀。」

老婆說:「怎麼還不拖地,又偷懶啊?」

朋友回:「怕你滑倒,等你出門了我再拖呀。」

語言是有魔力的,幾個字串聯成一句話,能給人帶去嚴冬般的寒冷,也能帶去春天般的溫暖。

他好好說話,讓老婆數十年如一日感受到愛的同時,他們的兒子常年耳濡目染,小小年紀就情商極高,人緣也好,幾乎沒和同學紅過臉。

每次去他們家時,都特別熱鬧,因爲總有很多同學來找他兒子玩兒——連孩子們都喜歡他們家的氛圍。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其實就是說,要柔聲細語,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的父母,給孩子正面影響的同時,孩子也從父母關係裏感受到了幸福、愛和滿滿的安全感。

從現在起,認真傾聽,換位思考,保持冷靜,溫和淡定,然後,好好說話吧。

這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家風。

更是一個家庭,幸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