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菜鳥”如何教好“老鳥”

“菜鳥”如何教好“老鳥”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今天,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的確是個難題,在現在的環境中我們發現,“問題”父母比“問題”孩子多。孩子爲什麼難教育呢?我認爲至少有三個原因:

1、信息化的時代,動搖了成年人的權威地位。

過去的父母很有權威性,真敢對孩子吹牛,“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孩子相信大人見多識廣,自己只知道玩。而今天的世界剛好倒過來了,大人不瞭解孩子,覺得孩子很神祕,孩子知道的很多事大人卻不知道。

什麼是信息化時代?我在巴黎開國際研討會時,幾百個專家形成一個共識,在計算機時代,成年人心懷恐懼、疑慮重重,而青少年無所畏懼、滿懷欣喜地往前走。

在網絡時代,像“菜鳥”“蛋白質”“唐僧”這樣的詞彙,可不是什麼褒義詞,如果現在的家長不瞭解這些,那將不可避免地與孩子產生“數字鴻溝”。面對這樣的狀況,父母都感到恐慌,覺得孩子變化太大,教育他們真的很困難。

2、孩子的性發育大大提前了。

據1999年的數據,女孩子初潮的平均年齡是12.54歲,男孩子第一次遺精的平均年齡是13.85歲,這比以前提前了1~2年。然而,我們對孩子的性教育卻滯後於孩子的性發育,而且很失敗。

《藏在書包裏的玫瑰》是我和張引墨合寫的一本書,內容是關於中學生的性教育。我們採訪了13位在中學就有過性行爲的孩子,有一些驚人的發現:13個孩子中半數以上是學校裏公認的“好學生”,13個孩子中1/3來自重點學校,孩子們第一次發生性行爲的時候100%不採取任何安全措施,他們對自己發生性行爲乃至懷孕流產的事情100%不告訴父母,他們也100%對家庭和學校的性教育不滿意。

有一個跟我關係很“鐵”的高三學生曾告訴過我,他認識一個上初三的女孩子,那個女孩子經常後半夜穿上校服悄悄地離開家,去會男朋友,穿校服是因爲第二天來不及回家換衣服就要去學校上學了。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做家長的又能拿出什麼樣的應對之策?

3、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

今天的獨生子女們存在着五大優勢、四大缺陷。他們的五大優勢是:充滿自信;樂於助人;渴望友誼(特別希望有朋友);積極尋求發展;興趣廣泛。四大缺陷是:第一,克服困難去獲得成功的動力比較弱,有點怕困難。有的是因爲家裏生活條件挺好的,奮鬥精神不夠強。第二,攻擊性強。這個攻擊性並不一定就是去打人罵人,這是從人格方面講的。就是說,今天的孩子在跟夥伴們交往的時候,很容易傷害別人。有的是說話比較刻薄,不容易感受到別人的痛苦,不大會替別人着想。因爲他從小是受別人照顧的,很少照顧別人。第三,勤勞節儉的意識比較差。花錢有點大手大腳,不太愛勞動,不大愛幹家務活。第四,不怎麼愛學習。學習就是爲了獲得知識,獲得能力,獲得經驗。但是今天的孩子,認知需求比較低,所以說今天的孩子對學習缺乏熱情,學習缺乏毅力,不大愛學習。獨生子女的問題主要是環境和教育的問題。比方說,父母越嬌慣孩子,這個孩子就越難健康地成長。

有一次,我與一箇中學生聊天,他說:“現在的父母都是‘菜鳥’,我們都是‘老鳥’。”這是網絡語言,在網絡中笨手笨腳的人被稱爲“菜鳥”,高手則被叫做“老鳥”。我用一句話概括——現在就是“菜鳥”教育“老鳥”的時代,也就是信息量不夠豐富的成年人教育有海量信息的青少年的時代。在這樣的狀況下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呢?我送給天下父母三句話:

教育的信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行爲傾向。比如是否自信友善、是否有責任感、生活中是否有序、有沒有抗挫折能力,這是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爲什麼這麼說呢?這裏有一個數據,2000年國內一所著名大學的負責人說,當年考上他們學校的學生有35人有過自殺傾向。這不是學習問題,而是心理、人格問題。現在的教育,表面上抓得特別緊,學生的負擔也特別重,而真正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全國很多的父母都會對孩子說一句共同的話,“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

幾年前,我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做節目,說的是“從同伴關係看獨生子女的成長”。寧夏有一位出類拔萃的中學生王希(化名),是全國化學大賽西北賽區第一名、物理大賽第三名,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化學系,但在大學三年級時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他犯的是故意殺人罪。他不偷不搶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從小不會交往,沒有朋友,從小學到中學放學就回家,回家就寫作業,安安靜靜。到了大學就不一樣了,沒有朋友沒辦法生活下去,他不會交往但又想交朋友。他覺得同宿舍有一個男同學不錯,想跟他交朋友,就天天跟着別人,有什麼好東西就給他,無論什麼困難都幫助他。這兩人整天形影不離,就招來了其他同學的議論。這個同學就對王希說,以後不要再跟着我了。王希很納悶,自己付出了許多卻遭到了拒絕。王希沒有交往的經驗,更沒有拒絕的承受力,他決定報復。他就找了一種劇毒化學品——鉈,投到這個同學的牛奶杯裏。這個同學雖然經搶救挽回了生命,但也經受了很大的折磨,最後把王希告上法庭。消息傳回家鄉,父母都無法理解,這麼優秀的孩子竟成了故意殺人犯。所以說,孩子沒有朋友比考試不及格還嚴重。

對孩子的教育絕對要以表揚爲主,可現在逐漸形成了一種傾向,家長對孩子只有表揚,沒有批評;不敢批評,不會批評,更不會懲罰。

家長們要明白,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倒黴”的!到了學校裏。到了社會上,他們總會多多少少地受到委屈、冤枉和打擊。沒有懲罰的教育是“缺鈣”教育,是危險的教育,無批評教育是僞教育。父母不能光給孩子糖吃。還得給孩子吃點苦,酸甜苦辣都是營養。

我們現在的教育走進了很多誤區,比如對孩子過度滿足,有求必應,但被過度滿足的孩子並不快樂,而且比較脆弱,沒有耐力,這都是埋下的人格隱患。

2005年,國際心理學大會上,令我非常難忘的是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做的試驗,在5歲幼兒面前放兩盤巧克力,一盤多,一盤少,想吃就按鈴,但只能吃少的那盤,如果能等到15分鐘後按鈴就可以吃多的那盤,結果80%以上的中國孩子都等不及,但是66%的澳大利亞孩子都能等。跟蹤調查表明,有耐力的孩子長大後在各個方面都更有成就。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爲了更好的目標,學會剋制,學會等待。

如果給孩子一塊巧克力,問他:“好吃嗎?”他會說“好吃”,再給他一塊,問他,還會說“好吃”。然而,你給他一箱,給他兩箱,孩子再不說“好吃”了。現在,有很多父母拼命工作賺錢,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但結果呢?孩子懶散、任性還很不開心。父母就埋怨孩子:“我們拼命掙錢,都是爲了你啊,你還這麼不爭氣?!”其實,孩子的這種反應在心理學被稱作“飽享剝奪”,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追求成長的快樂的權利。

好的關係勝利許多教育

與孩子的關係是好的,你的教育才可能好:與孩子的關係是糟糕的,你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關係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好的關係是對兒童的理解、尊重以及權利的維護。

兒童喜歡“胡說八道”,大人要有包容心,提倡童言無忌,防止集體失語。有一次一位老師也是一位母親找到我,要說說她兒子的醜事:上課時老師講一個問題——什麼是對稱。老師怕學生理解不了,就問小朋友,人的身體哪裏是對稱的。小朋友們說,眼睛、眉毛、鼻孔等,他兒子卻說,人的兩半屁股是對稱的,男孩的兩個小蛋蛋是對稱的,小朋友一下全笑了。下課老師就來找她,說她兒子胡說八道。該怎麼教育他?這位教師母親真怕兒子長大會變成流氓。我告訴她,6歲的小孩沒有流氓,這是兒童的天真無邪,是兒童的一種思維,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尊重兒童的發展權就要尊重兒童的未成熟狀態,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孩子就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犯錯誤是兒童的成長方式之一,要理解、引導兒童,而不是諷刺、打擊。

現在的許多父母很忙,下班回家只對孩子說三句話:“吃飯了嗎?”“作業寫完了嗎?”“睡覺。”這不是好的關係,這會讓孩子覺得缺少關愛。應該到孩子旁邊坐一坐,問問孩子今天有什麼新鮮事。注意觀察孩子的表情。孩子的臉上寫滿了成長的密碼。不要以爲孩子每天都過得很快樂,他們也會有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學習壓力等各種煩惱。要學會傾聽的藝術,多問少說。孩子不說話,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20HD6年北京電視臺有一個案例,一個高一的班主任發現班上有個男生不對勁,忍不住偷偷搜查了他的書包,發現了一封沒有發出去的信。是男孩寫給女孩的,信中涉及了他們性行爲的細節過程。老師一看,這還了得,要嚴肅批評,不許上學,得認真反省、深刻檢查。結果這事就在學校裏傳得沸沸揚揚,這兩個學生在學校待不下去了,回家又被父母罵,他們是有學上不了,有家回不了,於是就在外租房同居。時間長了,女孩懷孕了。男孩說:我們就是要把孩子生下來,向人們證明我們有真正的愛情。兩人就相互鼓勵,把孩子生了下來,他們這才發現根本沒能力養孩子。男孩就上街搶劫,搶了幾個手機被抓了起來。多麼可悲,自己本身還是個孩子,還沒成熟呢,怎麼能做父母呢?這是一個典型的關係糟糕導致教育失敗的案例。

碰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遼寧省大連市的一位母親的做法讓我感動。他們一家人到大連發展,有一天上高二的女兒突然跪在母親面前,號啕大哭:“我錯了,我真的對不起你!”媽媽說:“怎麼了?有話好好說。”孩子說:“我懷孕了。”媽媽很震驚,聽到這話差點昏過去。這麼老實、勤奮的孩子,怎麼張口就懷孕了呢?可她一想:我不能倒下,我要倒下,我女兒就完了。媽媽說:“快起來女兒,沒有什麼困難解決不了,起來跟媽媽走。”媽媽和女兒去了醫院,以媽媽的名字掛號,一檢查,果然懷孕了,必須馬上手術。手術完了,媽媽給學校打電話,說女兒患急性闌尾炎,需要休息半個月。這位母親對學校撒了個善意的謊言,保護了孩子的隱私。媽媽也請了半個月的假,在家精心地照顧女兒,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女兒感動得熱淚盈眶,深感自責。就一五一十地對媽媽說了事情的經過。因爲她是從小地方來的,英語水平比較低,他們班的英語課代表是個男同學,熱情地來幫她補習英語。而這男孩的語文不好,她就幫他補習語文,兩人長期交往,就產生了好感。有一天兩人去了男孩家。複習完功課,一時衝動就發生了關係。這時媽媽就給孩子講了什麼是性、什麼是愛情、什麼是人生。女兒說:“媽媽,你放心吧,我一定會讓你看到一個讓你驕傲的女兒。”媽媽說:“我女兒一定會有出息的,不會就此倒下。這件事我不會讓別人知道,連你爸爸我也不會告訴。”女兒很感動,說:“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從此,女孩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學習,考上了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學,大學還沒畢業,就收到美國三所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這兩個都是少女懷孕的案例,結果卻截然不同,這更說明關係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親子關係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係,家長要特別注意建立好的關係。好的關係的底線是:孩子遇到麻煩事、危險事。敢於對父母說:好的關係的本質是:理解、信任、尊重、學習、幫助這10個字。不要關上孩子跟你談話的大門。比如孩子跟你說他早戀了,你對孩子說早戀不好,這就等於把孩子跟你談話的大門關上了。孩子如果出現對異性的喜愛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就像春天來了,草會綠,花會開一樣,這時需要家長引導。

全國有3萬多箇中學生給我來過信,其中一個女孩子給我寄了一封特快專遞。她在信中說:“我愛上我的老師了。我能有今天的進步,都是這位老師幫助的結果。現在這位老師的老伴去世了,一個人生活。我想高中畢業後,放棄高考,陪着老師一起生活,但我現在心裏有點亂,在做出最後決定之前,我想聽聽您的意見。”我給她回了一封信:“我相信你的感情是純潔的,我也相信你的老師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但是我建議你‘心動不要行動’。生活就像一片藍天,而你就像一隻小鳥,小鳥只有飛上藍天才知道世界有多麼遼闊,如果你連飛都沒飛就停下來了,將來有一天你可能會後悔。高考對你來說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建議你,全力以赴應對高考,爭取考上一所大學,你出去闖蕩一下,你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到那時如果你認爲這個老師還是你最好的選擇,那我就支持你。一個人可能會瘋狂地愛上一個人,但過了這個時期,你可能會後悔自己的選擇。所以現在最好的決定就是不決定。”女孩拿到我的信後看了N遍,覺得我說得還有道理,就專心學習參加了高考。考上了某個外國語學院。女孩大學畢業後給我來信說,和男朋友到南方的一個城市定居了,過着幸福的生活。大家想一想,這麼大的一件事,她爲什麼不去跟自己的父母商量呢?跟班主任商量呢?卻跟千里之外沒見過面的我商量呢?其實這很清楚,如果是父母聽到這樣的話,肯定是百爪撓心,會把孩子罵得狗血噴頭。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絕對不會信任你。老師和父母應該成爲孩子最信任的人,因爲好的關係可以排解很多問題。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我們都很重視德育,但效果卻不理想。爲什麼德育就像一壺燒不開的水呢?老講德育,爲什麼就變不成好的行爲、好的習慣呢?就拿燒水來打個比方,從認知到行爲是德育的前50度,如何把一時的行爲變爲穩定的習慣是德育的後50度,這方面我們做得還很不夠。

有一位媽媽對我說:“我的孩子真煩人,不愛寫作業,每天看電視,說了800遍都沒用。”我對她說:“怪不得啊,你要知道,一句話對別人重複三遍,就是對這個人的折磨。對孩子說800遍不把孩子折磨壞了嗎?”孩子跟我說:“我媽媽真煩人,她一張嘴我就知道她說什麼。她說上句我就知道她下旬說什麼,她還要說,我真受不了。”

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習慣。就是說,只有培養習慣纔是對兒童最有效的教育。好孩子都是和好習慣相伴的,麻煩的孩子都是壞習慣纏身的。很多孩子不是不想成爲好孩子,而是被壞習慣纏身,改不了。

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美國心理學家拉施裏通過對動物的記憶研究實驗發現,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能初步形成一個習慣,如果能持續90天,就能形成一個穩定、成熟的習慣。因此我們說,習慣不是號召出來的,也不是嘮叨出來的,是訓練出來的,是堅持出來的。父母是孩子習慣的老師,對兒童進行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父母可以通過6個步驟培養孩子好習慣:1、提高認識,讓孩子對習慣培養產生興趣;2、明確規範;3、榜樣教育;4、持久訓練;5、及時評估;6、形成環境。

兒童教育離不開細節的引導,沒有細節的教育就沒有兒童的教育。比如接受別人給的東西,要用雙手接:出門、回家都要跟家長打個招呼;要有好家規、班規、校規。

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北京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寫作業老是坐不住,媽媽拿他沒辦法,只好向心理學專家請教,心理學家教她一種習慣培養的方法。

先觀察。兒子寫作業,媽媽在遠處偷偷看着兒子。通過觀察媽媽發現,兒子寫1小時作業站起來了7次。一會兒拉開冰箱,看看有沒有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一會兒站在窗戶邊往下看……

再引導。媽媽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就一定能學好。但是剛纔我給你看了一下,寫一小時的作業,你站起來了7次,是不是有點多了?”兒子有點不好意思了。媽媽又說:“兒子,你寫一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次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聽,媽媽還讓我站3次:“3次就3次。”媽媽說:“兒子,軍中無戲言,你要是寫1小時的作業站起來次數不超過3次,當天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便看,媽媽決不干涉。”兒子一聽高興極了。媽媽接着說:“你先別高興,有獎勵就得有懲罰。如果你寫1小時的作業站起來的次數超過3次,當天晚上的電視就什麼也不能看了,包括動畫片。行不行?”兒子說:“行,反正我不超過3次。”母子協議達成,兒子在第一個星期有3天做到了,到了晚上6點,大搖大擺地看動畫片,很自豪。但有兩天忘了,一到晚上6點,心裏頭癢癢的,就哀求媽媽讓他看動畫片。媽媽很堅決,“不行。”第二個星期兒子每次想站起來的時候,就想:不行,我只有3次,我要省着點用,晚上6點好看動畫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兒子真做到了1小時站起來的次數不超過3次,後來媽媽再慢慢地把次數減少,經過3個月的訓練,孩子養成了專心寫作業的習慣。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掉壞習慣用減法。想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就讓孩子把好的行爲多多地出現,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牢。用美國教育家的說法,培養好的習慣就像纏纜繩,每天纏上一圈,用不了多久,好習慣就變得牢不可破。改正壞習慣,很難一刀斬斷,要用遞減法,只要孩子的不良習慣在減少,就可以允許甚至獎勵。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習慣是我們存放在神經系統裏的資本,如果你有了好的習慣,你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你有了壞的習慣,你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壞習慣能以它不斷增長的利息讓你最好的計劃破產。

“菜鳥”如何教好“老鳥”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