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iPad一代”需“手腦兼修”

“iPad一代”需“手腦兼修”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iPad只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本身並無利害之分,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合理使用。

“iPad一代”需“手腦兼修”

關於“孩子最想要什麼禮物”的網絡探討中,iPad、iPhone等蘋果旗下的智能科技產品“名列前茅”。隨着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將銷售渠道擴展至早教市場,“iPad一代”悄然成型。“電子保姆”的誕生對傳統教育理念形成衝擊,面對“中國正在製造孤僻‘電子娃娃’”的質疑,家長們怎能“袖手旁觀”?

節日送禮iPad走俏 “電子保姆”佔領早教市場?

記者調查發現,iPad等智能電子產品走俏的背後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不少家長認爲,該類產品及其應用軟件具有開發智力、開闊視野的教育功能,孩子們更樂於接受。“很多資源都濃縮在一個電子產品裏,教育孩子比較便捷。”學生家長楊慶孟告訴記者,比如家裏沒有鋼琴,可以用iPad彈虛擬鋼琴。

第二,很多孩子表示,擁有iPad才能擁有“話語權”。目前,中國許多城市的課堂教育正在引入“電子書包”,其操作原理與“iPad”可謂大同小異。有“經驗”的孩子很快就能上手,而沒有接觸過這類產品的孩子則容易被“邊緣化”。

第三,iPad等智能電子產品似乎具有一種“魔力”,能夠讓孩子瞬間被吸引並安靜下來。家長們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閒”,覺得有這樣的“電子保姆”未嘗不是件好事。

“iPad一代”會成爲孤僻的“電子娃娃”?

隨着孩子們對高科技新“玩具”上癮,質疑也越來越多。以“00後”爲主體的城市青少年被很多網民稱爲“iPad一代”,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智能科技產品的興趣和依賴度遠遠超過以往的孩子,在他們中間,用電子產品進行“拇指交流”大行其道,人際交往的時間和技巧反而弱化。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師範大學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黃洪基教授認爲,“iPad一代”的產生,首先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家庭氛圍密不可分。這些新一代獨生子女,註定遊走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他們的父母主要是“75後”,文化程度較高,思想開放,生活條件優越,陪伴孩子成長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卻不多,孩子在智能電子產品與虛擬世界的“包圍”中成長,容易自我封閉。

另一方面,當代城市生活中,提供給這一代孩子的社交空間與娛樂場所非常有限,孩子缺乏參與公共活動的興趣,只好依靠智能電子產品排解寂寞。上海中遠實驗學校8歲的蔣雨婷說,沒有iPad,她的生活會變得非常無聊。

專家們強調,雖然iPad的軟件確實具有互動性和教學性,但它們無法替代傳統的早教模式與人際交流方式。上海市心理協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祕書長陳默坦言,大多數iPad遊戲要求的是被動注意,低齡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思考能力、探索真實世界的好奇心和熱情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與世隔絕的“iPad一代”思維邏輯會越來越像軟件程序,無法承受社會複雜多元的挑戰,甚至被打上孤僻“電子娃娃”的標籤。“現在有相當比例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不看對方眼睛,這和他們長期低頭玩手機或iPad的習慣有很大關係。我甚至接觸過說話時用後腦勺對着我的孩子,感覺非常奇怪!”陳默說。

電子產品也可能成爲“健康殺手”。記者走訪了滬上幾家醫院,許多門診醫生都感到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對學生視力的影響逐漸增大:4歲寶寶近視200度,小朋友視力從1.0降到0.5,眼科診室外孩子排排坐。

“iPad一代”需“手腦兼修”

然而,正如網民“冰塊”所說:“iPad只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本身並無利害之分,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合理使用。”

“iPad一代”在某些人類機能方面,肯定會比前人突出。黃洪基說,“手指的靈活對大腦開發有很大好處。我們不能因爲老一代的觀念而阻礙孩子們對新生事物的追求。”關鍵是家長要具有“適度”理性,預料到過度依賴智能電子產品的潛在危害。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說,其實iPad等電子產品的研發者,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過早接觸該類產品,而是鼓勵他們走進大自然,創造一些遊戲。手腦並用的傳統學習方式,纔是開發心智的關鍵。

同時,學校和社會要爲培育孩子的興趣愛好提供保障。此外,“別讓計算機文化泯滅了孩子對傳統遊戲的興趣。”網民“iNina控”說:“很多傳統的智力玩具凝結着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烙印,那些經久不衰的玩具,如‘九連環’、毽子等,也應該給孩子瞭解和接觸的機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