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兒童“留守”,易生心理疾病

兒童“留守”,易生心理疾病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在成長時期,其心理狀況發展的好與壞,對成年時的人格、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長期缺失父母的關愛,就會引發一些心理問題。在長期的留守生活中,有些兒童逐漸有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徵。

兒童“留守”,易生心理疾病

在城市,形成留守兒童的原因更多元化,例如父母異地打工、父母進修學習、父母掛職下鄉、父母異地開公司或被派往異地公司、父母離異、父母工作繁忙,還有一種就是父母爲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把孩子戶口遷入異地,這些孩子往往被寄養在親戚或學校、教師家裏,也是一種新的留守兒童,而且這些家長對子女期望極高,往往將孩子送往民辦中學。

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家長因爲應酬多,孩子平日不見父母,只能見到他們回來睡覺,這些小孩多是公司高層人物或國家機關領導子女。也有的雙親長時間出差,或單親出差,但另一方要麼工作繁忙,要麼自身文化素質低,管不了孩子。還有個體戶,忙於做生意,很少有時間管孩子,或文化素質不高(這點流動人口子女較多)。他們平時除了在學校之外,基本上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而父母則在城市的另外區域工作。這一小部分孩子處於留守的邊緣,比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留守孩子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麼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趕過來處理。

留守兒童易生心理疾病

“留守兒童在缺少父母的引導、關愛和教育的情況下,正面臨着許多社會和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將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活。”國際計劃(中國)國家主管詹姆斯·莫瑞這樣說。兒童在成長時期,其心理狀況發展的好與壞,對成年時的人格、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長期缺失父母的關愛,就會引發一些心理問題。

調查發現,在中學階段,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通常表現出衝動、好怒、焦慮、神經質、自閉等不良的心理特徵。留守學生大多存在着心理與生理的雙重矛盾,即他們對父母的“留守決策”持積極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態度,又渴望父母能留在家中,有個精神依靠。

長期的留守生活,易生哪類不健康心理特徵:

自卑 由於長期缺乏父愛和母愛,留守兒童有種被遺棄之感,與父母缺少溝通,遇到問題不會處理。他們缺乏自信,害怕別人同情的目光,他們強烈渴望父母親情,由於無法得到滿足,長期處於被壓抑的狀態,他們自慚形穢,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與人交往,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甘心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裏。

虛榮 由於無法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爲了彌補對孩子的愛,父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吃苦耐勞,也要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殊不知,孩子的虛榮心正是這樣被培養起來的。孩子根本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易,他們風風光光地在同學面前顯闊,用虛榮心來掩蓋自己孤獨的心。

嫉妒 留守兒童強烈渴求父母的愛,看到周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們自己情感無法得到滿足,有的開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怨恨家庭的分離,進而發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他們心理難免會失去平衡,因爲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爲別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採取過激行爲,來滿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疑慮 疑神疑鬼,多疑敏感。總覺得周圍人在背後譏笑自己被父母遺棄,以致同周圍人關係緊張。一件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常常使他們大動干戈,具有極強的攻擊性。

逆反 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愛與人對着幹,即使老師和家人的話也不肯聽,常喜歡鬧對立。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爲,常表現爲“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總之,喜歡背道而馳。

這是家長們,特別是“外出”家長們,需要密切注意的孩子心理問題。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