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你有多久沒關注孩子的活動量了?

你有多久沒關注孩子的活動量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對孩子的身體活動和運動的關注,有的媽媽上心,有的媽媽不着急。按照程度,可以分爲三類媽媽:

第一類是學業雞血媽媽。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起就給孩子報名了英文口語課、思維訓練班、藝術訓練營,而這些以靜坐爲主的課程佔用了原本孩子自由玩耍、跑跳的時間;

第二類是運動雞血媽媽。這類媽媽知道運動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對出國留學也有幫助,從孩子 3、4 歲就開始帶他們拜師學藝,進行專項運動訓練;

第三類是佛系媽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對運動和身體活動不關注。

以上三類媽媽的做法均不太妥,這也難怪,因爲關注孩子運動的教育真是太少了。

孩子幾歲開始學游泳比較好?
孩子少些玩耍活動時間,去上輔導班,到底值不值?
學齡前孩子每天活動量多久才足夠?
什麼活動能讓身體鍛鍊和認知提高兩不誤?

這些問題,可能你會遇到。今天,上海體育學院的張斌老師來爲你解答關於孩子身體活動的諸多困惑。

爲了講解清楚,請大家先熟悉幾個概念:身體活動、運動(鍛鍊)和動作發展。

身體活動:也稱體力活動,只要是身體動起來,就屬於身體活動。小孩子的身體活動主要是非結構化的、主動的遊戲。步行和有組織的活動,比如體育課、舞蹈和體操等運動項目也是身體活動。

運動(鍛鍊):是指有計劃、有結構、重複性的體力活動,爲了提高或者保持一種或幾種身體能力。

動作:動作是指爬行、走路、站立技能的獲得、動作發展的先後順序等。它是人類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在個體發展的早期,動作的發展是判斷腦發育正常與否的重要指標。

本期講座的主題是孩子的身體活動,也就是第一個概念。

爲什麼要關注學齡前孩子的身體活動?

近些年,學齡前孩子的身體活動量逐年減少。

比如,霧霾天大大減少了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
電視節目、平板電腦和手機使用的低齡化,增加了孩子的靜坐時間;
幼兒園出於安全考慮,戶外活動的總量和強度偏於保守。

身體活動量的減少,再加上食物資源豐富,我們身邊的小胖子越來越多。

肥胖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外貌和自信心,對於認知發展也有負面影響。如果體型不發生改變,這種負面影響將從兒童期一直持續到老年。

此外,童年早期的身體活動模式會預測成年後的活躍度。也就是說,不愛動的孩子長大後,更大概率會變成不愛動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成年人、老年人。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運動對於認知、情緒、社會化、生理健康等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小孩子身體活動方面,也是同樣道理。

身體活動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爲成年後神經元數量只會減少,不會增加。但是,近些年的研究卻發現,規律運動可以觸發海馬內的神經發生,使神經元數量增加。也就是說,傳統認爲的體育活動影響學業時間,其實是徹頭徹尾的錯誤,運動不僅不會影響學業,反而會有助於提升學業成績。

除了海馬之外,身體活動對小腦,前額葉也有持續性的積極影響。

佐治亞醫學院的研究者將 40 名超重兒童隨機分配到 20 分鐘鍛鍊、40 分鐘鍛鍊和無鍛鍊組,參加爲期 13 周的課後遊戲鍛鍊項目。一學期結束後,對這三組兒童的執行功能、注意力、記憶力和學業表現進行綜合評估,發現兩個鍛鍊組的兒童在 13 周的干預後執行功能和數學學業成績均高於不鍛鍊組,其中,40 分鐘鍛鍊組的提升幅度最大。

多動,真的可以讓大腦更活躍,更聰明。

對學齡前孩子身體活動量的建議

身體活動和腦功能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到底該如何動、動多少纔是合適的呢?

我們可以對 0-6 歲的孩子按照年齡分成三個階段分別來講:

嬰兒期: 0-12 個月

嬰兒期的身體活動重點是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開展體力活動,比如在照料者看護下玩地板遊戲。

在生命的前 6 個月內身體活動包括觸摸和抓取物體、將頭部轉向刺激。當幼兒頸部力量可以支撐頭部時,可以進行適度的俯臥時間(tummy time),也就是讓寶寶肚子着地趴着。

你有多久沒關注孩子的活動量了?

趴着能夠鍛鍊寶寶的頸部和上半身的肌肉,爲他下一步的翻身,坐起,爬行,站立等發展做好準備。在進行俯臥時,一定要在寶寶清醒並且大人全程監控的情況下進行。在趴着時,讓寶寶的雙臂彎曲放在胸下,這樣有助於他肘部用力推到下面的墊子擡起上身。趴着的着力面最好是平坦、硬實的平面,或是爸爸媽媽的胸膛和肚子。Tummy time 的時間最好是睡醒後、進食前,持續時間最開始可以只安排幾分鐘,隨着寶寶頸部力量的增強,每次持續時間可以逐漸增加。

6-12 個月的嬰兒開始學習基本的動作技能了,比如爬行、向上拉到站立位置,開始步行。嬰兒與照顧者應該每日玩互動身體活動,讓他們在安全環境中,通過動作探索周圍環境。

幼兒期:1-3 歲

幼兒期主要是學習運動技能和主動參與遊戲,動作技能學習包括跑步、跳躍、舞動等。這個階段的身體活動還包括穩定性技能,比如平衡和攀爬。另外,還有投擲、接發物體、擊球等控制玩具、球類的動作。

美國運動與體育教育協會(NASPE)制定的幼兒身體活動指南建議:

1-3 歲的寶寶每日應參與不少於 30 分鐘的結構化身體活動;每日應該參與至少60分鐘,最多7小時的非結構化身體活動;一次久坐時間不超過60分鐘(睡覺除外)。

你有多久沒關注孩子的活動量了? 第2張

結構化的活動是指由成人主導,有組織、有計劃的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設計的遊戲和體育課。引導兒童運動的可以是老師或父母。比如,家長播放音樂,讓2歲的孩子模仿成人的動作,跟隨音樂節拍一邊拍手一邊行走。非結構化身體活動是指兒童在沒有成人引導的情況下,自發的身體活動。比如,自己玩玩具、騎車、追小狗等等。

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官方建議在幼兒可以獨立走路後,每日累計進行180分鐘的身體活動,無強度要求。

學齡前: 3-6歲

3-5 歲孩子的活動量與1-3歲相似,每天應累積進行 60 分鐘以上,最多不超過7小時的非結構化身體活動,累積60分鐘以上的結構化身體活動,一次性久坐不能超過60分鐘(睡覺除外)。

對於 5 歲以上孩子來說,每天應進行 60 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學齡前孩子身體活動的模式有別於成年人,他們的身體活動主要特徵是暫時性和爆發性。研究發現,90%的高強度運動持續時間僅爲 3-9 秒,中數爲 3 秒,因此,不建議讓孩子一次性進行 10 分鐘以上的不間歇高強度運動。

有的爸爸爲了鍛鍊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力,讓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跟着父親一起跑步。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兒童的身體活動特徵,是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

你有多久沒關注孩子的活動量了? 第3張

所以,對於學齡前孩子的身體活動量建議小結如下:

(1)0-12 個月的嬰兒,不要總是放在推車、抱在手上,在安全的環境下讓他們自由探索,可以鍛鍊動作技能。
(2)學會走路之後,身體活動保證在每天 2-3 小時以上,7小時以下,其中最好包括 30 分鐘的結構化身體活動,也就是有成人主導的,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特點設計的遊戲或活動課。
(3)5 歲之前的身體活動沒有任何強度要求,5 歲之後,每天最好有 30 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包括快速走動、跑步、在公園裏和朋友們追逐、騎車、跟着音樂跳舞、游泳、跳繩等。

對於孩子來說,身體活動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遊戲了,既能鍛鍊身體,又可以提升孩子的執行功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