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如何從容應對寶寶成長路上的發燒,寶媽有招嗎?

如何從容應對寶寶成長路上的發燒,寶媽有招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朋友經常會發燒感冒,相信這是做父母的最頭痛的事情了,那麼如何從容應對寶寶成長路上的發燒,寶媽們有招嗎?

發燒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它除了受低溫、霧霾等外部環境影響,還跟寶寶的飲食習慣、身體抵抗力等內在因素的改變有關,是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如寶寶長牙發燒,可能跟長牙時牙齦組織發炎和寶寶啃咬了不乾淨的東西有關;出急疹發燒則可能是感染了人類皰疹病毒;斷奶發燒可能因爲突然的斷奶讓寶寶的免疫力無法及時適應整個環境的變化,造成抵抗力的下降,被病毒入侵所致;上幼兒園後發燒可能因爲細菌、病毒的交叉感染,導致感冒發燒……所以,寶寶的發燒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可隨時發生,難以預測,媽媽想要從容淡定地應對,就要爲寶寶做好充足準備,給予寶寶更細緻的呵護纔好。

寶寶發燒,媽媽該怎麼辦?

能不輸液就不輸

有的家長認爲小兒感冒輸液比服藥退燒快,一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爲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我們的原則是能吃藥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因爲輸液有時會產生副作用。當服用抗病毒藥物不能退熱,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液檢查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時,可考慮使用抗生素。但無論用什麼藥物,都要注意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藥期間要多給孩子喝水,以利藥物的吸收和排泄,減少藥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退燒藥不要和鹼性藥同時服用,如小蘇打、氨茶鹼等,否則會降低退熱的效果。 

中醫認爲感冒是感受風邪所致,分風寒、風熱、內熱外寒等不同的症候,強調要辨證施治,對症用藥,這一點對小兒尤其重要。有的家庭備有“小藥箱”,孩子感冒了不到醫院看,拿家裏儲存的感冒藥給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藥店給孩子買藥吃,這樣做很危險。因爲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藥,對孩子有危害,所以小兒感冒用藥要特別慎重。

醫生建議及注意事項

孩子發燒,別急着降溫

首先別忙着退燒,而是要搞清楚孩子發燒的原因。發燒不是一種疾病,它就像是身體的一個警鐘,提醒你身體內部出現異常情況。同時,發燒也是我們身體對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種防禦措施,從某種程度來講,適當的發燒有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利於病原體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燒,就不要急於馬上退燒,否則會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發燒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傳染病都有可能出現發燒的症狀。另外,一歲以內的小寶寶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腸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現發燒的情形。許多情況必須經由醫師判斷,才能知道發燒的真正原因。

38.5℃以下物理降溫

在給小兒退熱時,在38.5℃以下最好是選擇物理降溫,如多飲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

所有的退燒藥,如撲熱息痛、複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 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較大的副作用,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也有損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徵,造成白細胞、血小板降低。

如果非需要用退燒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小兒常用的退燒藥有布洛芬、來比林、百服寧、小兒退熱栓等。也可以選用中藥如柴胡、羚羊角、清熱解毒口服液等,對小兒退燒效果也很好。

細菌或病毒,兩類感染用藥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細菌與病毒是造成寶寶受到感染的最常見致病源,這兩種情況導致的發燒,處理辦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細菌感染,只要選準抗生素,治療效果就會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服用病毒靈、板藍根沖劑、金銀花等。病毒感染的發熱到一定時間就會自行下降,切不可因爲發燒就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藥都一股腦用上。

寶寶發燒,藥別混着吃

是否給孩子吃退燒藥,需要權衡一番利弊。藥物當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讓寶寶舒服點兒;但也很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燒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我們建議:在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再給孩子吃退燒藥。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藥。

如何從容應對寶寶成長路上的發燒,寶媽有招嗎?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長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藥半小時沒退燒,又加栓劑,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使得體溫速降至36攝氏度以下。又產生新的問題。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藥,熟悉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物理降溫的最佳方法

除了藥物退燒,運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幫助發燒的孩子降溫。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枕降溫或溫水擦浴三種辦法,那麼,哪種方法最適合寶寶呢?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們常用的退燒方法,但是現在不提倡給寶寶用這種方法,用酒精擦拭寶寶的身體,會造成孩子皮膚快速舒張及收縮,對寶寶刺激大,另外還有可能造成小寶寶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額頭方式退燒,是許多家長經常採用的。但六個月以內的孩子不宜使用這種方式,因爲小寶寶易受外在溫度影響,使用冰枕會導致溫度下降太快,讓寶寶難以適應。另外,寶寶發燒時全身的溫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溫作用,倒不如溫水擦拭寶寶全身效果好。

溫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使皮膚的高溫(約39℃)逐漸降低,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這時還可以再用稍涼的毛巾(約25℃)擦拭額頭臉部。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這些降溫處理時,如果孩子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脣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爲什麼呢?當病源侵入人體後,體溫都要升到一個相應的溫度,這就是設定溫度。降低設定溫度是給孩子退燒的關鍵。因爲設定溫度若不改變,散熱的同時,身體仍然會發動產熱作用來達到目標體溫。這時用冷水給孩子擦澡,企圖通過散熱來退燒,不但無效,反而讓孩子發抖寒戰,非常痛苦,所以必須先用退燒藥物,降低設定溫度,這時再輔助物理散熱,體溫纔會真正降下來。

多穿點還是少穿點?

寶寶發燒後,常常有一個問題讓家長猶豫不決:究竟發燒時應該多穿衣服免得發抖,還是脫掉衣服幫助散熱?其實,加減衣服要配合發燒的過程。當設定溫度提高、體溫開始上升時,孩子會覺得冷,此時應添加長袖透氣的薄衫,同時可以給予退燒藥。服藥半小時之後,藥效開始發揮,設定溫度被調低了,身體開始散熱反應,孩子會冒汗感覺熱,此時就應減少衣物,或者採用溫水拭浴幫助退燒。

孩子發燒時不可多吃雞蛋

孩子發燒後,通常都會出現食慾不佳的現象,這時候應該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爲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等體溫下降,食慾好轉,可改爲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麪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餚。另外,要多喝溫開水,增加體內組織的水分,這對體溫具有穩定作用,可避免體溫再度快速升高。

如何從容應對寶寶成長路上的發燒,寶媽有招嗎? 第2張

當孩子發燒時,許多家長覺得應該補充營養,就給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雞蛋,實際上這不但不能降低體溫,反而使體內熱量增加,促使嬰兒的體溫升高,不利於患兒早日康復。

專家錦囊

幾招簡單的退燒法

(1)多數寶寶發燒是因爲受涼感冒引起,如果寶寶發燒時手腳冷,舌苔白,面色蒼白,小便顏色清淡,父母可用生薑紅糖水爲之祛寒,在水裏再加兩三段一寸長的蔥白,更有利寶寶發汗。

(2)如果寶寶發燒咽喉腫痛,舌苔黃,小便黃而氣味重,說明孩子內熱較重,這時不能喝薑糖水,而應喝大量溫開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鹽。

家庭護理經驗

發現寶寶發燒,最好用肛溫表測溫,因爲寶寶小用腋下,一是容易鬆動,二是不準,寶寶的皮膚薄,體表溫度比較接近真實體溫,到底加多少度不容易掌握。在醫院的時候醫生說肛溫37.7℃以下屬正常。寶寶發高燒,最好送醫院驗血來幫助判斷,如果系細菌感染,只要選準抗生素,治療效果就會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可以服用板藍根沖劑等。病毒感染的發熱大多有一定規律,到一定時間就會自行下降,不用什麼藥都一古腦用上。

孩子發燒,保持室內要新鮮,注意通風時不要讓風直接吹到寶寶。寶寶發燒時腸胃功能會差,飲食清淡些,同時一定要給寶寶多喂白開水,以增加小便的排泄和汗腺的分泌並補充高熱消耗的水分,因此平時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十分重要。一個規律,寶寶如果發燒時手腳發熱,說明體溫不會再升上去了,如果手腳冰涼,就是可能體溫還要上升,一定要密切注意,定時測體溫。

家庭護理主要是採取物理降溫,家裏最好備有冰枕,如果沒有可以備上冰塊,把冰枕(家庭冰箱中的冰塊用塑料袋包好,外包一毛巾)放在寶寶頸部下方或額頭上方,也可以頭下枕冰袋,同時用毛巾在冰水中浸透後敷在寶寶的額頭,這樣降溫效果顯著,市面上有退熱貼,可以把退熱貼放在冰箱裏,用時拿出來,但是對高燒作用不大。還有就是要用溫水擦身,用毛巾浸溫水不用絞得太乾,爲寶寶擦洗全身,擦時要注意別讓寶寶着涼,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給寶寶洗溫水澡。也可以用30%~50%的酒精擦洗寶寶的額頭、手足、腋下和腹股溝等處,這對小寶寶的刺激比較大,這個方法不易多用。

如果寶寶高燒不退,用物理降溫效果不明顯,可以在寶寶高燒的時候(至少38.5℃以上)用藥物降溫,如泰諾林、美林,注意用藥次數在24小時有限制。這種藥專門降溫,一般用後寶寶的體溫會明顯下降,體溫下來後就不能再用降溫藥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般小兒發熱不超過39度,孩子一般情況較好,建議不必要用退燒藥。

孩子高燒三整天后,如果還沒有退燒的跡象,醫生一般會主張掛水,爲了防止孩子合併感染。你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治療方法。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