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新生兒眼屎多 要警惕是疾病

新生兒眼屎多 要警惕是疾病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照鏡子的時候,有時可以見到自己眼角處有極少量的分泌物。眼睛分泌物,即我們俗稱的“眼屎”,是由眼睛分泌出的淡黃色糊狀物堆積而成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反映着我們的健康狀況。

新生兒眼屎多 要警惕是疾病

剛出生的寶寶眼睛本來是清澈又明亮的,可媽媽卻發現,出生才40多天的歡歡,從出生開始一直都是眼屎特別多,剛擦完,過一會兒又出現了,眼睛裏總是時不時可以看到黃色眼屎,而且還老愛流眼淚,特別是早晨的時候,眼屎都快要把眼睛給黏住了。一開始媽媽以爲寶寶是上火了,可小寶寶只是母乳餵養,而且媽媽也最近也沒吃什麼“熱氣”的東西,孩子怎麼就“上火”了呢?煲了幾天涼茶給她喝後,似乎也沒什麼見效,只能帶去醫院看,經過檢查後,醫生告訴媽媽,歡歡並不是“上火”了,眼屎多可能是淚囊炎所引起的。經過治療後,歡歡終於可以睜開清澈又明亮的眼睛了,媽媽感嘆道:“如果能早點知道是淚囊炎惹的禍,寶寶也不用白白受那麼久的眼屎困擾了。”

清晨起來,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照鏡子的時候,有時可以見到自己眼角處有極少量的分泌物。眼睛分泌物,即我們俗稱的“眼屎”,是由眼睛分泌出的淡黃色糊狀物堆積而成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反映着我們的健康狀況。寶寶出現眼屎的情況也不少見,那麼它是有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呢?

“上火”

由於寶寶新陳代謝旺盛,但胃脾等消化功能尚未發育成熟,人工餵養的寶寶或者有些母乳餵養的寶寶因母親吃了太多熱氣上火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寶寶“上火”,這個時候可以見到小寶寶會出現一些“上火”的症狀,如大便乾結、便祕、小便黃、口舌起泡、眼屎黃多、口乾口臭、厭食挑食、煩躁啼哭等。對於這種因“上火”而引起的眼屎多,解決的辦法當然是“滅火”,如果可以的話,儘量堅持母乳餵養,餵奶期間媽媽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和作息,儘量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以免過奶給寶寶。人工餵養的寶寶,在喂完奶後,記得再給寶寶喂一些白開水。當寶寶開始添加輔食後,在注意寶寶營養均衡的同時,應培養孩子多吃蔬菜水果的良好習慣,多給孩子補充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少吃薯片、餅乾或油炸等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先天性眼瞼內翻、倒睫

剛出生的小孩,有些有先天性眼皮內翻和倒睫的情況,系鼻樑扁平或眼輪匝肌肥厚使瞼緣向內翻轉所致,睫毛向內生長,眼球受到摩擦刺激而導致寶寶出現流眼淚、眨眼、產生眼屎等現象。如果倒睫和眼皮內翻不明顯,眼淚、眨眼、眼屎等刺激症狀不嚴重,一般可以先在家觀察,平時護理的時候,注意清潔雙手和洗臉用毛巾,可以用溫毛巾從內眼角向外眼角輕輕地擦拭乾淨即可,分泌物明顯增多時宜及時到醫院就診。隨着寶寶慢慢長大,睫毛也慢慢向外生長,這種摩擦刺激會逐漸緩解,甚至消失,但如果情況比較嚴重,或者到了3歲了這種情況仍還是存在,則最好請專業的醫生進行手術矯正。

先天性淚囊炎

新生兒淚囊炎是臨牀常見眼病,一般在寶寶出生後1~7 天或稍後的時間內發病, 發病率較高,有報道稱其發病率約爲6%。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鼻淚管下端先天Hasner 膜出生時未吸收,阻塞鼻淚管,使得淚液和細菌瀦留在淚囊內,導致細菌繁殖而引起繼發性感染所致,還有極少部分是由於小孩本身骨性鼻淚管發育不良或狹窄造成的。

對於嬰幼兒而言,它主要表現爲是眼屎多,稍大點的嬰兒可伴有流淚,即在不哭鬧的情況下,都可以見到眼睛不由自主地流淚,擠壓淚囊區時往往有膿性分泌物流出。這種疾病常常被誤以爲是“上火”或誤診爲結膜炎。

先天性淚囊炎若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治療,則可引起角膜炎、角膜白斑,進而導致視力明顯下降或造成弱視、近視等,而且淚囊炎還有可能會引起淚囊周圍組織發炎,或形成淚囊瘻,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到孩子的容顏。所以,早診斷、早治療和做好護理就特別重要。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像上述的臨牀表現,那麼家長一定要警惕起來,及時帶孩子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治。一般來說,滿月的嬰兒就可以用淚道沖洗的治療,如果到3個月大了仍然未能痊癒,則需進行淚道探通手術,淚道探通術還是不能治癒的,則需進行淚道植管術。

紅眼病

眼睛就像是一個開放的窗口,直接接觸着外界環境和空氣,當細菌、病毒進到眼睛裏來,都有可能會引起結膜炎,即我們俗稱的“紅眼病”,使得嬰兒眼屎過多、眼分泌物黏稠等。

如果孩子突然有很多眼屎,同時伴有眼睛發癢、刺痛、充血,那麼就要去醫院檢查下,看看是否得了“紅眼病”。“紅眼病”早期眼睛分泌物爲水性,繼而轉而粘液性或黃色膿樣分泌物,由於這種病主要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人羣普遍易感,因此最佳預防方式是勤洗手、不揉眼,不與他人混用臉盆、毛巾等洗浴物品,以免引起交叉感染,一旦出現眼睛分泌物異常、異物感、紅腫等相關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