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這麼care孩子是不是天才,你在害怕什麼?

你這麼care孩子是不是天才,你在害怕什麼?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幾乎大多數父母,都對一個共同對話題保持高興奮度:孩子是否聰明。育兒磚家們爲聰明的特徵加註了各種註解:注意力集中、說話早、對數字敏感、閱讀早、觀察能力強……不勝枚舉。

在骨幹的現實面前,在柴米油鹽和苦難面前,人們磨平棱角,卻寄希望於新生命上。

而純潔無暇的新生,肩負了父母的期待:這個孩子,願他一生坦蕩、前途無量,大道金光,一路向前。

殷切的盼望建立在人們的普世觀念上,如果先天聰慧過人,早早嶄露天分,那就阿彌陀佛,好好培養。

若是普普通通,天資平平,自我安慰“那就好人一生平安”,至少,平平淡淡也是真。

若對照育兒磚家的理論,愛因斯坦的童年不但談不上聰慧,甚至是有點孤僻奇怪了。

3歲了,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客廳角落裏玩搭積木,一玩就是老半天。這種狀況持續到四五歲,他還不大會說話。連父母都看出異樣:“難道他是低能兒,是個傻子?”醫生來了,搖着頭走了,沒有任何毛病。

5歲時,父母請來一位家庭女教師。初來乍到,愛因斯坦竟然向來者投擲一把椅子,表示對失去個人世界的憤慨。

不僅不聰明,連好學都談不上,剩下的情商也不高。換做今天的父母,大概是要藍瘦香菇了。

到了上學的年齡,與同齡人相比,愛因斯坦依然木訥,動作遲緩呆笨。背誦課文呆頭呆腦,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是同學們嘲笑下一個“差勁的落伍生”。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能將知識填滿孤獨,將疑惑看成磨礪,將內容充實人生,最終邁向科學的巔峯。

童年初始的表現,並不能作爲未來的依據。有的人生來大器晚成,有的人曇花一現如仲永。

人生那麼長,孩子你慢慢來。

你這麼care孩子是不是天才,你在害怕什麼?

聰明並不是成功的必然條件,也絕不是可以偷懶的藉口。

很多人以不夠聰明作爲藉口。這種藉口與衆不同,它通常默不做聲。人們不會公開承認自己缺少足夠聰明才智,多半是在自己內心深處這麼想。

爲孩子有聰明的特徵而暗自竊喜的父母,多半就是這麼想的。

成才,是將聰明上升到智慧的過程。

成長,也是將智慧,磨礪到大智若愚的過程。

不能吃虧的人爲聰明,懂得吃虧的人是智慧。

在職場上,那些真正遊刃有餘又受人喜歡的人,人們不會評價她“聰明”、“成熟”,而是說“那是一個能吃虧的人。”

巴勒斯坦有兩個水源相同的湖,加里勒亞湖清澈潔淨,四周生機勃勃。而死海卻了無生氣,湖邊寸草不生。差別何在?前者既接受也付出,後者在接受之後只保留,不懂舍卻。殊不知,捨得原來的水,讓水流動,方得一池清澈,即是流水不腐。

拿得起是聰明,放得下是智慧。

1985年,人們發現牛津大學擁有350年曆史的建築物大禮堂,風化嚴重。禮堂的20根橫樑嚴重腐蝕,必須更換。

每一根橫樑,都是用巨大的橡木做成。要找20棵巨大的橡樹,談何容易。

當人們一籌莫展時,校園藝所報告說,大禮堂的建築師早已考慮到後人的困境,當年就請園藝工人,在校內閒置土地上種了一大批橡樹。

聰明保全眼前,智慧着重長遠。

孟母三遷被人傳頌至爛熟於心,因爲孟母着眼長遠規劃。仲永泯然衆人矣,毀於目光短淺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家庭不同,眼界不同,教育不同,結果不同。

聰明得於遺傳,智慧緣於修煉;聰明十中有一,智慧百里無一。

人生那麼長,所有缺失和疏漏,只要有心,都有機會笨鳥先飛,何況科學早已證明,人和人的先天差異並不大。

你還怕什麼呢?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