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一件小事,成就孩子的擔當

一件小事,成就孩子的擔當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富有責任心?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擔當?如何通過一件小事,成就孩子的擔當?

上週五去接小寶放學,老師半開玩笑的說:“今天要給你告個小狀:你兒子把我的花葉子全揪了。”

我望向小寶,他一臉無辜的看着我,笑的像春天的陽光一樣燦爛美好。我問他是不是揪了花葉子,也毫不遲疑的承認了。

我立刻意識到,他的思想了,揪花葉子的興趣遠遠超越了成人對於這件事情的認識。

作爲母親,明知道他這件事情是錯的,卻不能憑着自己對於是非的認知在他不明事理的情況下直接批評他,又不能對於老師的“告狀”充耳不聞。

正當我不知所措的時候,老師的一句無心的玩笑話讓我頓悟:“小寶,損壞公物要賠償啊。”

對,就是這句話:損壞公物要賠償。

這就是我想給小寶的教育:不是因爲老師說了什麼,而是因爲他的行爲,行爲自然會引起後果,後果就需要自己承擔。

一件小事,成就孩子的擔當

路上,我旁敲側擊的讓他給我講述幼兒園裏發生的事情,並且把話題引到了揪花這件事。按照他的說法,當時有一個小朋友在揪花葉子,被他看到了,他覺得很好玩,就一起揪。他們一共三個人,揪的非常快樂。

和我的判斷一模一樣。那一刻,在孩子的世界裏,揪花帶來的樂趣遠遠超過了自己對於“破壞”的認知。

看似事情做錯了,究其根本,還是孩子的認知並未達到。

於是,我跟小寶有了這樣的對話:

“揪花的時候你感覺怎麼樣?”

“很開心。”

“那你覺得花會疼嗎?”

“對不起,下次我不會了。”

“花葉子全都沒有了,很可憐啊。”

“媽媽,我知道了,下次不會了。”

小寶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件事情是錯的,而我並沒有直接指出。孩子的心,其實比成人更敏感和通透,也更有同理心,而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往往只是需要一些技巧。

“看來你知道自己做錯了。錯了我們就要承擔後果,要賠償。”

“媽媽,我不想賠。”

“你已經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所以,媽媽獎勵你這次不用花你得錢買花,允許你從花架上選一盆賠給老師。”

“我不要。”小寶已經心疼了,一貫委屈的表情立刻出現了,眼睛裏也醞釀着眼淚。

“很捨不得把家裏的花給老師嗎?”

“是,我捨不得。”說話間已經哭出了聲。

我把他抱在懷裏。告訴他,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心情。那個時候,幫助小朋友撿玻璃球,扔給他的時候,不小心砸到了教室的玻璃,要賠償。當時對我來說,賠一塊玻璃好貴。心裏好難受,捨不得,甚至後悔幫助了別人。

但是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也不管自己有多麼捨不得,事實就是我用玻璃球砸碎了教師的玻璃,我必須承擔結果。

小寶窩在我懷裏,依舊委屈的哭着。看的出來,此刻他並不覺得當初的快樂是真的快樂,也並非以爲自己只要不想賠就可以不賠。

恰逢週五,我不再逼他,也不強求,而是決定緩一緩,週末再說這件事情。

成人的是非觀,對於孩子來說並非一蹴而就。他需要消化的過程,需要把父母的教誨內化成自己的認知,如此,他才能從自己的思想中認可和接受。

週六我提醒他,可以從花架上選一盆花,週一送到幼兒園。

他立刻就心疼的要哭了:“我不想賠。送到幼兒園,我們家就沒花了。”

孩子的本性赤裸裸的暴露了,人本都是利己的,生來如此,這個想法很純粹,無關對錯。

我把前一天講的道理又給他講了一遍。他要我答應他,還要在家裏種一盆一模一樣的。

對於他來說,把家裏的話送給幼兒園是一種損失,而且是他所不能承受的。

我引導他嘗試着站在老師的角度想一想:老師辛辛苦苦照顧的小花,一不留神,就被他們揪光了葉子,老師心裏會有什麼感覺呢?

小寶說心疼。

其實孩子的同理心比父母想象的要強大,而且更細膩。他的同理,不僅僅在於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甚於一籌的時,他甚至能夠同理成年人根本就不屑一顧的花花草草、動物、物品等等。

父母以爲的脆弱,其實才是孩子內心的強大。因爲認知不夠,他弄傷了花,又因爲認知夠了,他心疼到哭。錯與對之間,源於認知,他給出了自己最好的迴應。不掩飾,不辯解,該是父母學習的態度。

他並沒有選花。這段對話和情緒,以我答應他種出一模一樣的花結束了。

週日清晨洗臉時,我再次提醒他選花。他的反應讓我有些詫異。

“媽媽,那**也會送一盆花到幼兒園嗎?”

“這個媽媽不知道啊。”

“他們不賠花,我也可以不賠。”

“小寶,自己做錯了事情要承擔後果,跟別的小朋友沒有關係。其他小朋友做錯了,他們的媽媽會教育他。你是我的孩子,我要教育你。你揪了花,我要求你承擔後果,必須賠償。”

小寶聽出了我話語你的強硬和不容商量,他不再對“不賠”有任何的不滿和抗議。

正當我慶幸於自己的說辭時,小寶突然興奮的跟我說:“媽媽,如果每個小朋友都賠一盆花,那不就三盆花了嗎?我就可以把我們家的花搬回來了。”

我一時怔住了,孩子的稚嫩的話語透露出他深思熟慮的無辜,我在心裏笑出了聲,驚訝於他快速的思維,又暗笑他的天真。

“別人賠花,是在承擔他們做錯事情的結果,而你要承擔自己做錯事情的結果啊。你把花搬回家,那不就等於沒有賠嗎?”

“對呀,媽媽。”

“再說了,幼兒園裏多出了三盆花,會幫助小朋友淨化空氣,會讓幼兒園裏更漂亮,是件好事啊。”

“《弟子規》也裏這樣說:凡取予,貴分曉。予宜多,取宜少。就是說,當我們給的時候,要多一些,拿別人東西時,要儘可能少一些。破壞一盆,賠三盆,就應該這樣。”

對於揪花這件事情,他很快的意識到了錯誤。對於賠償這件事情,儘管捨不得,他也已經接受了事情。

晚上躺在牀上,我跟他講《弟子規》裏關於錯誤的思想:無心非,名爲錯。有心非,名爲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我告訴小寶,他揪花的初心是覺得好玩,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破壞,他的行爲就是無心之過,是個錯誤,只要改正了,就好了。如果他明知道揪花是錯的,還去揪花,那就不是錯誤,而是罪惡了。犯了錯。改了就好。犯了錯,還不改,那就是錯上加錯,相當於又犯了一個錯,加起來是兩個錯誤。

“你是選擇改錯,還是選擇再犯一個錯呢?”

“改錯。”

一件小事,成就孩子的擔當 第2張

成長的過程,本就是伴隨着錯誤而來,孩子犯錯,更是在尋常不過的一件事情。父母不用大驚小怪,更不要熟視無睹。

孩子的每個錯誤,都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自省的機會,也是教育孩子是非觀的最好契機。

關於錯誤,是非觀只是一個開始。認識到錯誤,是起點。還有過程——改正錯誤,以及結果——承擔後果。

改正錯誤,需要勇氣。承擔後果,需要責任。勇氣和責任,才能成就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