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出生疾病 > 寶寶發燒該怎麼護理

寶寶發燒該怎麼護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寶寶發燒的情況。看着寶寶痛苦的大哭,寶爸寶媽們也是無奈只能送醫院。其實大可不用送醫院,在家就能護理。那麼寶寶發燒該怎麼護理?一起來看看吧。

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寶寶發燒的情況。看着寶寶痛苦的大哭,寶爸寶媽們也是無奈只能送醫院。其實大可不用送醫院,在家就能護理。那麼寶寶發燒該怎麼護理?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發燒該怎麼護理

學會正確測量體溫

寶寶發燒時,監測體溫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有的媽媽用自己的額頭/嘴脣去貼寶寶的額頭,感覺有些熱,就判斷寶寶是發燒了。實際上「感覺熱」是一種非常不靠譜的檢測方法,還是需要靠體溫計來測量。

目前市售體溫計常見的有:玻璃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紅外體溫計(耳/額溫槍)。

玻璃水銀體溫計:具有穩定性高示值準確的優點,但測量需時稍長,使用和讀數比較不便,且易破碎存在水銀污染的可能。

電子體溫計:具有讀數和攜帶方便的優點,但示值準確度受電子元件及電池供電等因素影響,不如玻璃水銀體溫計。

紅外體溫計:非常適合急重病人、老人、嬰幼兒等快速測量體溫,但示值準確度也不如玻璃水銀體溫計。

耳溫槍:將感應端置於外耳道。測量時,3 歲以內的嬰幼兒要把耳朵向下向後拉,3 歲以上的孩童要把耳朵向上向後拉。按按鈕,發出嗶的聲音可讀取數值。

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

天氣寒冷時,用溫水擦浴,簡單說就是,用 37℃ 左右的溫溼毛巾擦澡,擦拭部位爲全身包括寶寶的額頭和麪部。

退熱原理是讓皮膚血管擴張,讓體溫散發出去,而且溫溼毛巾擦拭後留在身上的水汽蒸發也會帶走一部分體熱。

嬰幼兒體表面積大,溫水擦浴的退燒效果較成人和大童要好。一些研究表明,溫水擦浴與退燒藥物合用降溫的療效,比單獨藥物降溫更爲有效。

天氣暖和時,可選擇給寶寶直接洗溫水浴,重點是控制好水溫,水溫最好保持在 38 - 40℃ 之間。

但也有兒科醫生指出,物理降溫並沒有太多作用,就是讓家長寬慰一些。

小貼士:小嬰兒禁止使用酒精擦浴。

藥物降溫的注意事項

使用退燒藥屬於對症治療,只能短暫降低體溫,使機體舒適感增加,原則上建議在腋溫 38.5℃ 以上使用,次數不宜多,間隔不宜密,避免過度使用,以免造成體溫過低和肝腎功能損害。

兒童常用劑型爲口服劑和栓劑,其中口服劑爲最常用方式,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左右開始生效;栓劑通過直腸粘膜直接吸收,適合不能口服或高熱驚厥需要立即降溫者,腹瀉患兒不適用。

不同月齡寶寶,怎麼使用退燒藥?

3 個月以內的寶寶,出現高熱,不建議用藥,及時就醫;

3 - 6 個月以內的寶寶,出現高熱,常規只推薦對乙酰氨基酚;

6 個月以上的寶寶,出現持續高熱,可交替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服對乙酰氨基酚後 3 - 4 個小時可服布洛芬;服布洛芬 6 - 8 小時可服對乙酰氨基酚。若服用一種退燒藥後不到推薦的間隔時間體溫又達到高熱,可服另外一種藥物。交替使用可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發生。對於急劇的超高熱,甚至可以兩種藥物同服。含有阿司匹林的藥物是不能給 12 歲以下的兒童服用的。

用量:對乙酰氨基酚的日常最大用量爲 4 小時/次,每次 15 mg/kg。布洛芬的日常最大用量爲 6 小時/次,每次 10 mg/kg。如果孩子體重超過 44 kg,可參考成人劑量,連續服用不要超過 7 天。

「對乙酰氨基酚」和「撲熱息痛」是同義,和布洛芬一樣都是藥物成分;「泰諾林」和「百服寧」是對「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美林」是「布洛芬」的商品名。

小貼士:腋溫 38.5℃ 以上使用退燒藥並非絕對,還要參考寶寶的一般表現,如果孩子精神好能吃能玩,大可不必使用;如果是在寒戰期測得的數值,那就意味着體溫很有可能還會繼續升高,這就需要根據寶寶當時的情況和你以往的護理經驗,考慮是否使用退燒藥。

給孩子補充水分和食物

由於體溫升高,高代謝率、高耗氧量和胃腸道吸收減低,機體對能量的需求增加。高呼吸率和大量出汗,可能造成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所以水、電解質和能量的補充在發燒的任何一期都顯得尤爲重要。

發燒中的寶寶,每天對水和食物的需要量應該較平日多,但通常因爲身體不適,補充是件不容易的事。

給煩躁或者睡眠中的寶寶口服補水,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用滴劑的膠頭滴管擠水給他喝,一滴管大約 1 - 2 毫升,一滴管一滴管地喂,不會嗆到寶寶。

發燒中的寶寶需要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進食過量,以免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一般單次食物量約爲平時的 2/3 ,總量最好比平時多一兩成。

小貼士:吃水果和飲新鮮果汁,可以補充部分水分和維持機體電解質平衡,但不建議飲用罐裝的果汁和糖分過高的飲料等。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