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不小心受傷了怎麼辦?

寶寶不小心受傷了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總是天生好動,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也正因爲如此,免不了會出現一些磕磕碰碰。那麼寶寶不小心受傷了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不小心受傷了怎麼辦?

燒傷、燙傷

錯誤做法:

在傷口上塗抹醬油、醋、酒、牙膏。

正確做法:

衝:用流動清水沖洗傷口15-30分鐘,若當下無法沖洗,則換爲冷敷。

脫:充分泡溼後小心除去衣物,可用剪刀剪,或暫時保留粘連部分,儘量避免弄破水泡。

泡:在冷水中浸泡15-30分鐘,若燒燙傷面積過大或年齡較小,則不必浸泡過久。

蓋:使用乾淨的溼布或消毒紗布等覆在受傷部位。

送:傷口嚴重,要馬上送醫急救。

跌倒或被撞 淤青了

錯誤做法:

媽媽揉揉就沒事了!結果更痛!

正確做法:

立即用手掌緊按壓5分鐘,壓迫面積要大於受傷面積。

若有淤血,用碎冰和冷水敷,壓迫效果會更好。24小時內,冷敷20分鐘,停20分鐘,反覆進行2-3小時,24小時後換溫水熱敷。

如果是胳膊或腿受傷,將患處適當擡高利於消腫。

頭外傷出現噁心、嘔吐、嗜睡、哭鬧、煩躁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不小心摔倒 擦破皮

錯誤做法:

拿紙巾擦一擦,吹一吹,等傷口自己好。

正確做法:

傷口面積小,或僅表皮受傷,用溼紙巾或清水將傷口擦洗乾淨,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傷口周圍皮膚,塗上一層外用消炎藥膏,再貼上創可貼或用消毒紗布包紮。

傷口面積較大,或有無法自行清洗的污物,受傷部位腫脹、嚴重疼痛,或在重要位置受傷,應立即送醫。

傷口面積大且傷口深,應立即帶寶寶去外科做局部清創處理,並注射破傷風針劑。

被刀、玻璃 割傷了

錯誤做法:

僅用手指按壓傷口,還時不時鬆手瞧瞧,但血一直在流。

正確做法:

多數切割傷發生在手部。先用局部直接壓迫法止血,或捏住手指兩側止血,再用乾淨的紗布穩固而輕柔地壓在傷口上,至少保持5分鐘。

止血後,用淡鹽水和肥皂將傷口清洗乾淨,再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最後用消毒紗布或創可貼覆蓋,包紮固定。

特別提醒:如果傷口在面部或裂開超過1釐米,要儘快將寶寶送到醫院縫合。

不要用酒精或過氧化氫刺激傷口;不要在切口面使用抗生素藥膏。

被蚊蟲咬傷或馬蜂蜇傷

錯誤做法:

邊吹邊幫寶寶抓撓傷口!

正確做法:

被蚊蟲、跳蚤、毛蟲、螞蟻、馬蜂等叮咬蜇傷後,應用肥皂水或弱鹼性溶液清洗浸泡患處。

外用蟲藥水對於緩解症狀有幫助,不過如果過敏反應嚴重,還是要馬上送醫就診。

手指被門縫夾,腳趾被砸傷

錯誤做法:

呼呼後再把傷口裹成“糉子”。

正確做法:

處理方法參考挫傷,前期注意冷敷,後期再熱敷。

傷口內部如果充血呈現紫色,可能骨折了,要儘快就醫。

被釘子、木刺 戳傷了

錯誤做法:

捏着傷處硬擠,孩子痛得哇哇大叫。

正確做法:

緊急處理傷口,擠壓傷口,流出一點鮮血,排出細菌。無論傷口多小,都有感染破傷風的危險,務必及時就醫,注射破傷風針。

如果木刺、竹刺等異物留滯在皮下,可放一塊冰,讓皮膚感到麻木,再用消毒過的針輕輕挑開皮膚,用消毒的鑷子夾出異物。

如果玻璃片或者鐵釘斷在傷口裏,應讓寶寶馬上停止活動,趕緊去醫院,通過手術清除。

扭傷了

錯誤做法:

揉一揉,再拿條熱毛巾敷敷。

正確做法:

受傷後24小時內,先用毛巾包冰塊冷敷20分鐘,起到鎮痛消腫的效果。

第2天再改用熱敷,促進腫脹消退,這時能揉揉了。

還能用彈力繃帶包紮扭傷部位,保護和固定受傷關節,把扭傷部位墊高,也能幫助減輕腫脹。

特別提醒:脫臼和骨折有時會被誤認爲是普通扭傷,如果不能準確判斷,還是要及時就醫。

骨折了

錯誤做法:

沒發現寶寶骨折,還隨意抱來抱去。

正確做法:

外傷後,輕觸受傷部位,如果寶寶哭鬧或拒絕,且關節活動受限,或有異常折角、隆起、青紫、淤血等,可初步判斷爲骨折,要減少移動外傷部位。

出血處要用消毒紗布覆蓋傷口,壓迫止血。

就地取材,用硬木板片或雜誌臨時把骨折的兩端固定好,以防二次受傷。

做完這些緊急處理後,第一時間送醫治療。

被小動物咬傷、抓傷

錯誤做法:

擠壓傷口,妄想把病毒擠出來。

正確做法:

用肥皂水、清水徹底沖洗傷口至少20分鐘。

底沖洗後,用碘伏或雙氧水塗抹傷口,以清除或殺滅局部病毒。

儘快送醫,如果是被感染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24小時內要接種狂犬疫苗,使用破傷風抗毒素和抗生素。

如果寶寶的傷口出現了化膿、發炎,或是寶寶受傷後出現了發燒的狀況,不要自己在家用藥,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處理才行!而且有些創傷是必須要去醫院接種破傷風疫苗的哦。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小傷,家長們一定要掌握正確處理方法,才能保證寶寶的健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