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讓缺乏同情心、自私、內心脆弱統統消失

讓缺乏同情心、自私、內心脆弱統統消失

來源:育娃網    閲讀: 4.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都十分關注,但心理健康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許有人對此要提出異議,認為小孩子懂什麼,每天吃得好、玩得美,全家人把他當寶貝一樣捧着,還能有什麼心理問題。

這正是現在有些家長的思想誤區,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久而久之,必鑄成大錯。

兒童虐待小動物、容不下還在媽媽肚子裏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受不了有人比自己優秀……這些均説明了孩子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學齡前幼兒年齡在三至六歲,是心理髮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此時幫助孩子建立、擁有一個健康心理,對其今後的成長、發展都有好處。

讓缺乏同情心、自私、內心脆弱統統消失

幼兒園教育

1、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

老師需細緻地觀察瞭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行為,滿足幼兒正常合理的需要。可以在各種活動中注意發掘每個人的長處,讓孩子在得到同伴、老師的讚許的同時,感受到自己的集體中的位置。

當幼兒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後就會產生積極情緒。正是這種積極情緒有益於孩子們樂觀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難。

2、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能激發幼兒的熱情與興趣,增強注意力,引發驅動力;讓孩子們充分表現思想感情,釋放精神能量,滿足審美需要;從而自覺地去追求真善美,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另外,體育遊戲活動更是促進幼兒合羣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培養其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3、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區角活動正是塑造幼兒健康心理的一個渠道,讓幼兒在共同合作中鍛鍊能力並感受到集體感。為鍛鍊幼兒心理承受能力,可開展“學習交往”、“戰勝挫折”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

讓缺乏同情心、自私、內心脆弱統統消失 第2張

家庭教育:

1、家長不要因工作或一些其他原因把怨天尤人、傷心失望等悲觀情緒傳遞給孩子,這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應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儘量以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感染孩子。

2、父母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

3、對孩子寬嚴並濟。家長忽略對孩子的缺點、對錯誤不加理睬;或過於苛求孩子,總拿自己的孩子去與別人相比,總覺其不如人。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對待孩子需嚴中顯愛、愛中有嚴、嚴之有理、愛之有度。

4、家長經常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如,可以把孩子的照片按年齡、內容進行排列,裝訂成冊,建立成長檔案,在空閒時間和孩子一起時常翻閲,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