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以一顆坦然的心來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以一顆坦然的心來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來源:育娃網    閲讀: 8.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段時間,下班去接小孩的時候母親總是跟我告狀,説兩歲多的兒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動輒就哇哇大哭,出去外邊也不禮貌,遇到熟人讓他叫“叔叔”“阿姨”,就是不出聲,而且在家裏還跟來坐的客人爭東西。“真是一點也不懂事!”某次母親跟我説這些話時也故作生氣地瞪了一眼正在一旁玩的兒子,“而且還很

我笑笑,也沒説什麼。説什麼呢?孩子那段時間確實脾氣越來越壞,也許因為那段時間是過年吧,也特別的饞,每次出外面都喊“好餓”,鬧着去買東西,並且出去外面,看見什麼玩具,就鬧着要買,可以説,兒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也越來越任性,而且更讓大人頭疼的是,一不由着他,他就在那“哇哇”大哭,基本上那段時間每次出去,兒子至少都要鬧一次,都要哭一次,着實讓我們這些身邊的大人頭痛和心煩。
可是作為大人,光生氣也沒用,光打罵孩子也沒用,我以為,更多的應該是抓住機會即找準時機去教育他,而不是一味的非打即罵,因為在我看來非打即罵的教育方式不但止阻止不了孩子的調皮、任性,而且還將孩子往愈加任性和倔強的路上推,到時孩子只會更加地不聽話、更加地不懂事和更加地讓大人煩心和操心。
以一顆坦然的心來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那麼,這些在孩子身上顯現的所有不好的特徵真的就是孩子的特性嗎?我認為不是,雖然前面做姥姥和小姨的已經給孩子現在的表現下了定義,認為孩子自私、小氣,可我卻覺得這只是孩子一時的性格特點,即只是一個階段的性格特點,並不代表孩子就是這樣子的人,也並不代表孩子就永遠是這樣子的人。

孩子現在突然發生這樣子不好的變化,在我看來,對於孩子來説,那是一個好事,那是意味着孩子的一個成長,即孩子的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又比原來大了和寬闊了,而與此同時相對的孩子也做出相應的反應出來,是值得家長欣喜的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的好事。
比如説孩子現在越來越(也可以説突然)不聽話,動輒就哇哇大哭,稍不如己所意就哭就鬧。——在我看來,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即原來孩子非常地聽大人的話,那是因為原來他非常地相信甚至迷信權威,而現在隨着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孩子開始學會獨立思考,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於是便開始出現大人眼中的不聽話、任性、叛逆、動輒就哭鬧、和大人做對等行為;
比如説孩子越來越自私,以前家長叫他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與別人分享,以前孩子會很聽話、很乖地把自己手上的東西遞給別人,而現在孩子越來越不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
——在我看來,那是因為孩子開始有“我”的觀念了,即開始明白和感受到“我有”與“他有”的區別和不同,開始有自我意識,開始明白“我的”和“他的”是不同的,“我”與“他”也是不同的,開始發現自己,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開始明白自己與他人並沒有什麼聯繫,即獨立、自我意識的覺醒; 再比如,孩子越來越喜歡出去買各種各樣吃的、玩的東西。——在我看來,那是因為孩子的世界開始變得寬闊了,他開始感受到外部世界更多美好和吸引他的東西,於是出去外面,他會情不自禁對那些令他感到美好和快樂的事物渴望擁有,這從另一層面來説,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表現,即孩子的眼界和世界變得比原來更開闊了,欣賞、喜歡的東西也更多了。
因此,在我眼裏,我覺得孩子出現這些成人眼中不好的表現是必然也是合乎情理的,而我們做家長的,真的沒有必要因此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輕率地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如上面的“不聽話”、“不懂事”、“小氣自私”等,而應該坦然地面對孩子的這些成長中必經的鬧心期,並且也應適時地抓住機會引導孩子。
以一顆坦然的心來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第2張


我還覺得,面對孩子這些令家長煩心的行為和表現,如果我們做家長的善於引導,這也是孩子人生路上成長和學習的一個重要契機,因為孩子(也是一個人)就是在這些成長過程中不期而遇且必經的迷茫和問題面前學會面對、選擇和取捨中不斷地成長和成熟的,而家長,如果在此時能適時引導且引導得好的話,那麼對於孩子來説,這就是一個極好的學習和成長契機。
因此,可以説,對於孩子突然出現的令家長頭痛、煩心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孩子發出“我在成長着、我渴望成長”的告白,我們做家長的遇到這種情況,不應頭痛、煩心,而是應該欣喜,欣喜孩子又開始長大了,欣喜孩子的世界又比原來大了,並且不要去強制孩子怎樣做,而是抓住這個機會去積極地引導孩子怎麼做、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才更恰當等等,從而通過引導幫助孩子去理性、健康地成長,從而真正成為一個成熟、做事理性的人。
以一顆坦然的心來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第3張

那麼我們做家長的該如何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些不合心的行為呢?
首先,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不合心行為應抱正確的態度,即理性、客觀的看待孩子突然而至的壞情緒、壞行為,應該明白:孩子突然發生變化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有的樣子,而且只是階段性的,而且每個階段的表現都不同,應為孩子突然出現的變化而感到高興,這意味着孩子比原來又長大了,看世界又有新的發現了,看世界的眼光又比原來寬了,因此,當孩子出現家長眼中不合心的表現時,不要輕率地否定孩子,更不要輕易地給孩子下定論、貼標籤,而要明白這是家長教育和引導孩子成長的一次契機。
其次要趁此抓住機會去教育和引導孩子。比如説每次孩子鬧着要我帶他出去玩的時候,我總是在出發前和他講好條件,定下規矩,如只玩什麼,不玩什麼、不買什麼,而且在外面應該怎麼樣,比如説自己走路等,而一旦在出門前與孩子達成協議,出門後自己就一定會堅決執行,遇到孩子調皮不認帳的時候,也不會心軟就着他,而等孩子哭夠了再去理他。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使孩子學會守諾、為自己講的話而負責,而且出去外面也不會隨隨便便地亂提要求(當然一開始這樣做對於疼孩子的家長來説是有難度的,畢竟看到孩子在那裏哇哇大哭,誰都會於心不忍,但是與孩子出門前已經定好了的協議,家長一定要帶頭守諾,否則將來孩子管不了,除了怪自己外誰也怪不了)。
而不要:1、動輒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不聽話”“不懂事”“小氣自私”等帽子 ;2、一看到孩子有某種跡象,就特別緊張:如發現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有好感,就特別緊張,就馬上想到兩個人是不是關係到什麼程度了,孩子是不是已經早戀了。這樣做的後果:孩子真的如自己所説,孩子真的如自己所想,如孩子被身邊的大人定義為“小氣自私”、“不懂事”,孩子以後就真的成為一個小氣自私、不懂事的人。如看到孩子對異性有好感,就馬上想到兩個人是不是關係到什麼程度了,孩子是不是已經早戀了,而本來兩個孩子都沒什麼的,被自己身邊的家長一緊張、一折騰,反而兩個人真的怎麼樣了。
以一顆坦然的心來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第4張

曾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也特別地緊張,總是拼命想讓孩子在書本上、教育專家口中所謂的三歲成形的黃金期前培養出所有的優良品質,可是慢慢地,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坦然,開始坦然地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不合心的行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1、捫心自問:我有那麼的優秀嗎?沒有。我相信每一個做家長的身上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弱點,既然如此,又何必給孩子那麼多要求?就比如我,就覺得自己以及自己身邊人都有許多令人不適的地方,美其名曰個性,但實際上呢?(偷笑)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世上有完美的東西嗎?不要説人,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可以説有缺陷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特徵和屬性,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強求一個虛幻的海市蜃樓?給己、給孩子那麼大、那麼多的無謂壓力?——這不是愚蠢是什麼?!3、我愛孩子。孩子,媽媽愛你。其實你優秀不優秀又怎麼樣呢?而且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媽媽希望你健康、快樂地成長,長大後能健康、快樂、獨立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已足矣。
所以我願靜靜地陪伴孩子的成長,我願靜靜地等待孩子的成長,以一顆坦然的心來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