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好好吃飯的孩子,能差到哪裏去呢?

好好吃飯的孩子,能差到哪裏去呢?

來源:育娃網    閲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外上學的表妹發視頻過來説想家了,問她想家裏的什麼,她想了一會,給出的答案是:

“想我媽做的糖醋排骨、魚香肉絲、紅燒肉、還有自己家包的驢肉餡兒餃子,……我還想吃高中對面那家的麻辣燙,這邊麻辣燙都沒家裏的好吃,還想吃烤肉,大片兒大片兒的……”

別人思念故鄉都悵然若失,表妹卻幾乎是説了段“報菜名兒”。這讓我想起汪曾祺先生寫過的《端午的鴨蛋》:

“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自從表妹出去上學,她父母就一直放心不下。可是看她對吃一往情深,戀戀不捨的樣子,卻讓人鬆了一口氣。

工作多年,慢慢發現知道好好吃飯的人,一般過得都不差。因為吃飯這件事看起來簡單,但是要把飯吃好,背後往往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能把飯吃好的孩子,一定不會讓人擔憂太多。

好好吃飯的孩子,能差到哪裏去呢?

好好吃飯意味着,

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

常見到父母從孩子早上起牀開始就不斷催促孩子,“快點吃,快點吃”,“多吃點這個有營養,一直挑食怪不得不長個子”,“吃的哪兒哪兒都是,有沒有點記性”……這些話,不能算錯,但是這樣一頓飯吃下來,必然是大人心累,孩子委屈。

其實孩子在餐桌上的心情,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這一整天的心情。懂得好好吃飯的孩子,多半背後站着懂得維護孩子良好飲食心情的父母。

節目主持人王芳曾經寫過,她平時工作非常忙,晚上回家經常是凌晨以後了。陪女兒的時間不多。但是無論幾點回到家,一定在早上5點多鐘就起來,給孩子準備好空調或者暖氣,讓温度舒適。然後陪女兒一起吃早飯。

一邊吃飯,她會一邊給女兒講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萊特兄弟為什麼發明飛機,,澳大利亞是被誰發現的這些。也會給孩子説説世界上發生的重大新聞。孩子可以跟她各種聊天,也可以各種提問。如果要出門的卻沒聊夠,女兒晚上會給她打電話,母女接着聊。

她會很注意女兒早上的心情,如果女兒因為找不到紅領巾這些瑣事煩躁,她就提醒女兒:“寶貝,早上不能撅嘴,要不然一整天運氣都不好啊”。

這種吃飯方式,似乎與我們傳統上説的“食不言,寢不語”相互悖逆。但不可否認,在父母工作都很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好餐桌上的時間,跟孩子來一場平等的,愉快的聊天,對孩子大有好處。餐桌上快樂的孩子,開心的事被分享,煩惱的事被開解,會讓他更樂觀。

而餐桌上不斷被催促、被壓抑、被批評的孩子,則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快速吃完,逃離這個“地獄”。長期下去,肯定會影響到他整個童年的幸福感。

董卿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就經常是淚流滿面的。她曾哭着説自己小時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吃飯,一到飯桌,父親就開始指責她這裏不好,那裏不對。她經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哭。總覺得自己不是親生的。

還有一個更加極端的例子,去年一個高三的孩子自殺,QQ空間裏的有篇回憶童年的文章,提到曾有一次想喝爸爸帶回來的花生牛奶,“他當時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來了”,“吃飯打嗝一巴掌打起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巴掌打過來,他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非要對我要求嚴格。”

餐桌所承載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承載着一個家庭對生活的態度。餐桌冷冰冰的家庭,孩子往往內心孤獨。餐桌充滿指責爭吵的家庭,孩子往往容易安全感缺失。餐桌上隨意應付的家庭,孩子往往意志力不強,容易拖延懶惰。

而父母願意對孩子寬容,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吃飯的家庭,孩子才往往更喜歡吃飯,更享受吃飯。

在餐桌上,孩子被用心烹製的食物所滿足,被父母耐心的傾聽所滿足,被家人的關愛所滿足,他自然的就會把食物與幸福聯繫起來,並對吃飯這件事保持熱情。當孩子無論面對怎樣艱難的局面,都能想着好好的吃頓飯再説,他就已經汲取到了戰勝困難的力量。

好好吃飯的孩子,能差到哪裏去呢? 第2張

好好吃飯意味着,

保持一份良好的修養

一個朋友工作後不久,被公司一位大姐格外關照,頗有提點。她一直心懷感激,卻不明白為什麼有這樣好的運氣。

後來一次跟大姐聊微信的時候,大姐説就是喜歡“你這個小姑娘實在”。

大姐説在一次員工活動中,菜點的少了。大家又都累了一天,不少人都在轉桌之前,趕緊往自己盤子裏夾點東西,還有個女生直接跟大家説她喜歡吃某某道菜,直接把那盤菜往自己小盤裏撥走一半。“就你,抱着一份白飯一聲不響的吃。還張羅給大家添水,催菜”。

朋友自己幾乎都不記得這件事,卻沒想到意外贏得了一份如此珍貴的友情。

事實上,好多時候,都能從一頓飯中觀察出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台灣作家林清玄就寫過“人總是選着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一個好好吃飯的孩子,一定不會遇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便獨自霸佔大半,讓周圍跟着一起吃飯的人不好意思動筷子。相反的,他會照顧到周圍人的情緒,讓大家都能享受美食。

一個好好吃飯的孩子,一定不會只根據外觀和口感來挑選食物。不會暴飲暴食,只吃肉類和奶類,對蔬菜一口不動,甚至讓父母把自己剩下的吃掉。他們會更注重食物的來源,食物的營養,以及食材的搭配。吃對他們來説,不僅是口腹之慾,更是生活品質的一部分。

一個好好吃飯的孩子,一定不會隨便浪費食物。不會把如雞、魚、蝦等殘渣比較多的食物,吃得亂七八糟,讓服務人員打掃起來異常辛苦。他們會吃得好,吃得飽,也會吃得適量,吃得得體。,他們會明白所有的食物都來源於"生命",應該感謝這些"生命",也要"感謝"食物和給自己做食物的人。

好好吃飯,除了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方式,更是一個人性情和修養的體現。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一個詞,叫做“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日本政府也大力提倡,並希望“通過食育,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人性”這一目的。

這一提法不無道理,因為一個會好好吃飯的孩子,多半會長成一個身體健壯,內心陽光的大人。吃飯關係到底的,不僅僅是一時一刻的口腹之慾,更是一生一世的處世之智。

好好吃飯的孩子,能差到哪裏去呢? 第3張

好好吃飯意味着,

從中踐行責任和分享

周星馳在成名之後,講述過自己兒時的一段趣事。

那時候全家人過得很艱辛,特別是父母離婚之後,母親為了把他和兩個姐姐帶大受了很多累。

他卻總是在吃飯的時候很調皮,肉嚼兩下會吐出來。有一次好不容易有個加餐的雞腿,他也是搶過去又不好好吃。把雞腿掉到了地上,沾上了灰和雞屎。把媽媽氣得拿桑樹條打他。

很多年過去,媽媽和他一起接受採訪的時候,提起來還會説他不懂事。周星馳才跟媽媽解釋,如果不把肉吐出來,不把雞腿弄到地上,媽媽是不會捨得吃的。而他故意這麼頑皮,是想讓媽媽吃到肉。

這是一個很心酸的故事。清貧的家境,逼着一個懂事的孩子,只能用不懂事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和他的分享精神。

現在我們絕大多數家庭都解決了温飽問題,偶爾下個館子吃頓大餐也不是難事。但更常見到的,卻還是父母、長輩把最好吃的,最珍貴的食物留給孩子一個人獨享。

吃西瓜,孩子會吃中間最甜的部分;吃魚,孩子會吃腹部肉質最好的部分;進口的櫻桃進口的榴蓮,父母統統“不愛吃”,留給孩子自己獨享。連父母的生日,都要買一個孩子最喜歡的蛋糕。

留給孩子最好的,是人之常情,甚至是父母的本能反應。但心安理得享受這一切的孩子,卻並不能算好好吃飯的孩子。

對於孩子來説,餐桌也是最好的課堂。孩子們是學會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還是學會推己及人,進退有度,全看有沒有被正確的引導。會好好吃飯的孩子,早就習慣了等全家人一起上桌才動筷子,早就知道美味一定要全家人一起品嚐。所以會好好吃飯的孩子,更懂得責任和分享的可貴。

《舌尖上的中國》有句解説詞,“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

一個孩子無論長到多大,走了多遠,他的腦海中,也一定對兒時的餐桌,對家中的飯菜,有着頑固的記憶。如果有人陪他好好吃飯,如果有人教他好好吃飯,如果有人關心他有沒有好好吃飯,那麼這個孩子,就永遠不會差到哪裏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