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解決孩子拖拉和動作慢的情況,這四個步驟挺有用

解決孩子拖拉和動作慢的情況,這四個步驟挺有用

來源:育娃網    閲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前丁媽有時候是憋不住的。現在的方法是,想要發飆之前,先在心裏默數到十,或者索性叫上丁爸來繼續推進,我先冷靜會兒去。

那到底如何糾正孩子磨蹭拖拉的習慣呢?

解決孩子拖拉和動作慢的情況,這四個步驟挺有用

孩子為什麼會磨蹭拖拉?

當家長們發現自己孩子的拖延,往往直接認定孩子是故意拖延,是因為懶、因為貪玩才耽誤了正經事,因而對此十分惱火,認為孩子出了問題。

但其實,多數孩子的拖延情況,和家長有脱不開的關係,不是家長耐心不夠、催促太多,就是家長根本不瞭解孩子磨蹭的原因,也就做不到對症下藥。

所以,別把這事兒一股腦兒怪罪於孩子。

再説拖延症太常見了,不僅孩子身上有,成人同樣也有,算不上什麼大惡難赦的罪行。

只不過,孩子更多地是反對父母的要求或安排,成年人則更多是與環境和自己為敵。

需要強調一下,有些情況不是「拖延」,而是孩子真不會,他沒有辦法自己完成,又或者是因為「不敢」,孩子害怕去做或者害怕事情的結果。

解決孩子拖拉和動作慢的情況,這四個步驟挺有用 第2張

如何解決孩子的「拖延」?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拖延現象,家長們不妨按照下面的步驟來處理:

1檢查是不是自己不夠耐心這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問題。

其實,我們成人對時間的估計有時候並不準確,孩子的動作也無法如我們預期般那樣快。

舉兩個例子讓我們來看一看家長自己的耐心和期望值。

第一個例子,孩子游泳出來在淋浴。媽媽沒有游泳,雖然脱了羽絨服,但在更衣室的高温中還是感覺很熱,因此不停地催孩子快點洗。

她的女兒 9 歲左右,自己在裏面洗頭髮(紮成馬尾辮的長髮)、洗澡。跟她同時進去的大人只比她稍快一些出來,按説速度已經很快了,但媽媽在外面卻是不停地催促。穿衣服的時候,因為身體比較濕,地方又比較狹窄,孩子穿衣的速度並不慢,但是效率不高,顯得笨手笨腳,再加上媽媽在一旁嘮叨,孩子越想快越出錯,母女倆都是一頭大汗,滿面怒容。

第二個例子,父親和 5 歲的兒子。爸爸喊兒子去跑步,兒子出來在門口穿鞋,一下一下地繫鞋帶。在我看來,系得相當不錯,但他爸爸的要求是,當他喊兒子的名字時,兒子應該立刻放下手中的書,喊「到」;當他發出「穿鞋出發」的指令時,兒子應該小跑着到門前「唰唰」踢掉拖鞋,蹬上跑鞋,迅速利落地繫鞋帶。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那是相當地大。可惜爸爸沒有去修正自己的理想,而是責怪兒子的動作不像真正的士兵那樣雷厲風行。

2看看孩子是不是確實不會(1)父母有時會高估孩子的能力

也有時候是不願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低,父母總以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在中上水平。

可是,一來孩子的智力、能力發展不均衡,不一定樣樣精通;二來總有孩子在中等偏下的。

所以,有的孩子可能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家長的指令不熟練或者不明白。

(2)更多的時候是家長不瞭解孩子。

因為缺少專業的訓練,缺少多子女或大家族聚居環境,父母們無法做橫向比較,有時會用 5 歲的標準要求 3 歲的孩子,用 10 歲的標準去衡量 6 歲的孩子等等。

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3)期望值隨着朋友圈水漲船高。

經常有傳説中的或朋友圈中曬出來的「別人家的孩子」做楷模,父母更容易對自己的孩子要求過高了。

3瞭解拖延背後的真實原因排除了以上兩個「不怨孩子」的因素之後,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有時候父母要求正常,孩子明明能做到卻不願意做。

這便涉及到動機問題。

有的孩子會明確地問:「為什麼要……呀?」,有些孩子雖然沒有問出口,但其實心裏同樣存留着這樣的不滿:「憑什麼呀?我不喜歡!」。

拖延的行為本身就是孩子在用行動告訴你他的心聲:他不樂意做這件事。

面對孩子的反抗,家長不僅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更惱火孩子的不服從帶給自己的被冒犯感,覺得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尤其當家長認為「我這是為了你好,你應該遵從,應該明白是非」的時候,家長會在惱火外感受到委屈,對孩子的不滿就更深了,從態度上就很明顯表現出來了:批評、指責,甚至惡言相向。

這些都是錯誤的,反而會把事情搞糟。

解決孩子拖拉和動作慢的情況,這四個步驟挺有用 第3張

孩子確如父母所言,他們年紀越小,越無法給自己設立正確的目標和計劃,更不能勤奮地予以執行。

孩子雖然仰仗父母的教導,但事實上,孩子也希望信從父母。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的父母強大而且智慧,能夠幫助自己、支持自己去達成目標。

當孩子用拖延行為來説「NO」的時候,身為父母應該意識到,並調整自己的指導風格和策略。

(1)在孩子十歲以前,調動孩子的興趣。

這個階段是孩子的行為由他律轉為自律的時期。這段時間父母要想辦法培養和促進孩子的成就動機,把「應該 + 必須」的事情變得有趣、有成果、有自信,讓孩子「喜歡 + 願意」。

以稍顯枯燥的學習為例,幼兒園期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學,參與 + 帶領;小學一年級的適應期,父母可以適當陪伴,指導 + 鼓勵,二年級起,鼓勵 + 懲戒要並行。

(2)在孩子十歲之後,瞭解原因更重要。

仍有拖延,父母可以先和孩子溝通。溝通不是父母講道理,不是説服孩子,也不是逼問孩子,或讓孩子宣泄。溝通的第一步是讓孩子暢所欲言、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我遇到的幾個拖延的十歲以上的孩子是這樣説的:

「跟他們説沒有用,説不過他們,他們有一大堆道理等着你呢。」

「他們從來不聽我的。不是聽從,是聽一聽我説什麼。不論我説什麼,他們都説你説的不對,你不能那麼想。」

「無論我説什麼,他們都説,我們很理解你,但是……」

這些對話顯示,父母要麼自以為是,要麼就是懶惰,不願想辦法找到一個能令孩子信服的解決辦法。

溝通的目的就是在瞭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後,父母再來看自己能做些什麼,孩子應該承擔些什麼。

從拖延中看到孩子的誤區和能力狀態,從拖延中看到大家都可以改進的空間。

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消除孩子的拖延行為,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全面成長。

4別忘記處理孩子的情緒拖延行為中顯示的情緒是不清晰、不激烈的,常常為家長所忽略。

而事實上,孩子的不願、不想、不敢、不喜歡等是能讓家長感受到的。由於孩子的個性、年齡等原因,不表達不代表沒有情緒。

所以,當家長講完道理,孩子懶洋洋地拉長聲説「好吧……」,家長不要以為真的好了,一定要追問孩子,「你聽起來並不樂意,能説説原因嗎?」

如果家長不問,裝沒聽見,後面的結果十有八九是孩子不好好做,説了好吧也不執行。

所以,當孩子反覆用請求、講條件、嘟囔的時候,就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不願意,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信任和溝通,才能真正解決拖延

想解決孩子的拖延問題,就要深入瞭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是應該做的,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找到動機,增加行為的喜悦度和成就感等。

如果是超出孩子能力範圍或接受範圍的,家長也要學會靈活處理,降低期望或重設目標,給孩子適合的,而不是家長認為正確的。

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親子間有通暢的溝通,才能真正解決拖延問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