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6歲前,最好常給娃打這類事故“預防針”,影響尤其大

6歲前,最好常給娃打這類事故“預防針”,影響尤其大

來源:育娃網    閲讀: 9.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想陰影或糟糕結果發生,父母尤其要在這方面上心。

在古希臘神話中,阿爾戈斯的勒拿湖裏,有一條長着無數頭的蛇怪,窮兇極惡,無數人和孩子遭殃。人們發現,每砍掉蛇怪的一個頭,這條蛇怪便重新長出兩個頭,以至於這條蛇怪越來越強大。後來人們把這條蛇怪稱為“九頭蛇怪”,九頭蛇怪也被比喻成歷經錘鍊後的心理成長。

為什麼幼兒説今天以這樣的一個故事開頭?當然有用意。

説説最近我遇見的兩件揪心的事情

第一件:

上週六,一朋友老肥領着小肥到商場逛街。當她在挑衣服的時候,一轉身,發現小肥不見了!當她緊張得頭冒冷汗、兩腿哆嗦地尋找,謝天謝地,她聽到了商場的廣播:“有一位小朋友,身穿藍色上衣……請家長來到一樓服務枱認領。”她衝到一樓,正是小肥。

不過當她聽到了好心保安的描述打了一個冷顫。保安一開始在監控裏發現了小肥,小肥撕心裂肺地哭喊找媽媽,沒多久,一位形跡可疑的女人走到小肥面前,要牽着小肥走,引起了保安的警惕。因為這個女人經常在商場遊蕩,有一次要抱一輛嬰兒車裏面的小嬰兒而跟家長髮生爭執。

小肥是找回來了,可當晚開始出現了讓父母揪心不已的後果,無論媽媽要洗澡還是要上廁所,小肥一步也不肯離開媽媽,還有晚上會從夢中嚎哭驚醒2,3次。

第二件:

上個月的一天早上,一位親戚家的小男孩,單獨上廁所時學着大人的樣子反鎖了廁所門,結果把自己鎖裏面了。孩子有些害怕,門外的奶奶也很緊張,一開始教孫子把裏面的按鈕往右邊擰,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分不清“左”還是“右”,門始終沒能打開。

着急的奶奶便在外面用腳踹門,無奈門太堅實,踹不開。奶奶越來越着急,孩子的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奶奶一會打電話給孩子的父母,一會打電話給孩子的叔叔,孩子在裏面哭得撕心裂肺。

最後,奶奶想起廁所的窗户早上清潔的時候被打開了,慌張叮囑:“綿綿,千萬不要爬窗!”這一句反倒提醒了孩子,他爬上了座式馬桶的水箱,站在了窗户邊沿哭喊找奶奶,再後來抓不緊便摔了下去……

幸虧,樓層不算高,他們家住在二樓,但是孩子的兩條腿都摔斷了。

6歲前,最好常給娃打這類事故“預防針”,影響尤其大

為什麼大多數時候,孩子遭遇突發事件便是災難?

幼兒説想起了火雞的故事。

從出生起,火雞們便愜意地生活,每天早上主人打開農場門的時候,它們總會迎來可口的食物,它們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快樂下去,直到有一天,感恩節到了。這便是“火雞式”思維。在這隻火雞成為食物前的那一刻,它一定在想:怎麼從沒人告訴我,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有多少孩子在遇到災難和意外的前一刻,一直帶着“火雞式”思維,以至突發事件讓孩子們不知所措,有時不僅帶來陰影,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這便是父母們的責任了。

孩子遭遇突發事件往往伴隨安全感大崩潰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兒童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認為,安全感是兒童成長的一項基本能力,會對10歲前孩子的心理成長產生較大的影響。當安全感崩潰——將成為孩子心理成長的殺手。文章開頭提到的,走丟的孩子和把自己關在廁所的孩子,意外帶給他們的,是安全感的崩潰,這樣的陰影,有可能會一生難以磨滅。

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有為突發事件或意外打“預防針”,即提前提醒孩子們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意外,並且教會他們一些安全意識或安全自救方法,有利於幫助孩子避免意外帶來的陰影或嚴重後果的發生。父母尤其要給孩子從小灌輸一種觀念——生活環境很安全,但也會遇到壞人或危險。

經歷得越多,孩子會越成熟;磨練得越多,孩子會越堅強。就像九頭蛇怪一樣,能幫助孩子心理成長。無論哪一位父母,都不希望意外傷害到孩子,相信你也是一樣。

所以我在兒子三歲多時,就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一些意外情況的應對法,為了讓孩子印象深刻,我們甚至做過一些“現場演練”,下面是其中一個例子:

6歲前,最好常給娃打這類事故“預防針”,影響尤其大 第2張

——【找不到爸爸媽媽】篇

1)提前一兩週給孩子“打預防針”:

問題:如果你在外面突然找不到爸爸媽媽,你會怎麼做?

孩子(懵了):不知道。

我: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找不到爸爸媽媽,要記住原地等待,爸媽會第一時間回來找到你。

孩子(嬉皮笑臉):點頭。(他不覺得自己會找不到爸爸或媽媽,這便是“火雞式”思維,因此“現場演練”很重要)

2)毫無預警地給孩子來一場“意外”:

一個週末,我領着孩子到遊樂場,那個遊樂場不算大,也不算小。我去買票時,讓孩子站在一個搖搖車前面等我,而我在買完票後在孩子身後躲了起來。

隨着等待的時間越來越長,兒子的表情越來越不安,但是沒有哭,他小聲地喊“媽媽”,並且左顧右盼焦急地看着身邊的人。

站了差不多15分鐘,兒子的臉蛋憋得通紅,但還是沒有哭,也沒打算離開。這時有一位熱心腸的陌生阿姨抱着小嬰兒過來,問他是不是找不到媽媽,兒子搖頭:“我媽媽告訴我,要我在這裏等他。”聲音有些顫抖。

20多分鐘過去了,我回到了兒子身邊,發現兒子終於鬆了一口氣,表情也稍微平息了,並且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媽媽,我剛才找不到你,我很害怕,但是我堅持等你回來,我是不是很棒?”我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稱讚他做得正確。

父母們尤其需要記住的是,理論跟實踐是兩回事。

6歲前,最好常給娃打這類事故“預防針”,影響尤其大 第3張

育兒小竅門提醒:給娃兒傳授“自救法”一次別太多

爸媽們可能有疑問,當意外發生時,孩子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找不到爸爸媽媽可以找保安叔叔,也可以找服務員阿姨打電話。但是,幼兒説發現,給孩子講得越多,可能並不是好事,尤其是對於心智尚不成熟的年幼孩子,越多方法增加危險的可能性越大。

因為孩子們可能會陷入“布里丹之驢”困境。“布里丹之驢”説的是有一頭驢子又餓又口渴,在它面前,既有食物又有水,但是這頭驢子竟然因為不知道先喝水還是先吃食物而猶豫不決,最終死於飢渴。大人肯定會覺得這頭驢愚蠢,但年幼的孩子,有時候會在選擇面前,因為過於緊張而導致頭腦一片空白,陷入“布里丹之驢”困境。這也是兒童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用實驗所證實的——選擇越多越糟糕。所以教給孩子的“自救法”有多種,還不如一次只教一種高效,對於6歲前具體形象思維的孩子尤其是如此。

“等待”——是大多數時候都適用的簡單易用的自救法則?

曾經看過英國一位孩子奧斯頓的故事:

4歲的奧斯頓和他的單親媽媽住在南安普頓附近的公寓,他們住在8樓。有一天媽媽出外倒垃圾,一陣風把門關上了。4歲的孩子一個人在家裏,也不懂開門,媽媽擔心孩子害怕,自己在門外急壞了,不停地打電話。當開鎖匠到達時,着急的媽媽衝進房間,才發現奧斯頓睡得正香。

當人們問他為什麼這麼淡定時,這位淡定帝的回答讓人翹起大拇指:“沒啥,媽媽説了,當我深陷困境,沒有誰比媽媽更擔心了,所以我還擔心什麼?我看完動畫片覺得無聊便睡覺等媽媽了……”

“等待”,有時是孩子最好的自我保護方式,比如街上找不到爸爸媽媽,又比如被鎖屋裏。“淡定等待,相信爸爸媽媽已經在努力。”對於大孩子,有時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當孩子越來越大,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多種應對法。

所以,作為父母,你們是否經常有給孩子打意外“預防針”?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