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經常打罵的孩子易膽小怕事

經常打罵的孩子易膽小怕事

來源:育娃網    閲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很多家長奉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原則,但專家表示,經常打罵孩子,不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還會使孩子心靈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

經常打罵的孩子易膽小怕事

“不打不成材”這是一些毆打孩子家長的信條。他們望子成龍但苦於教子無方。他們缺乏自信心和自主精神,在他們眼裏,孩子是他們的私有財產,是惡劣情緒的發泄對象。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是有自尊心、自愛心的一個獨立的人,粗暴的打罵只會使孩子從心理上遠離父母,叛逆性增強,親情減弱。幼時的生活,對一個人個性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親子關係的根本原則也應該是平等溝通。

經常打孩子,不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心靈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體罰和責罵可以説是最糟糕的懲罰方法,它的特點是處罰立即見效,也許很多家長都應用過。其實這種懲罰會產生很多“後遺症”,如造成心理創傷或為孩子將來出現攻擊行為提供榜樣等;使孩子缺乏熱情,也缺乏對熱情的感受力;培養孩子怯懦、畏縮、膽小、怕事、孤獨、自我否定等性格;使孩子感到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可以用武力解決問題;毆打孩子會掩蓋過失的本質,讓孩子失去了體驗過失的心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靈。

孩子成長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不斷減少過失的過程。每個孩子都有做錯事的時候,這時他的心情會格外緊張、憂慮,害怕受到父母的責備。當孩子有了過失後,家長不要老盯着過失造成的結果,而是要探尋一下產生過失的過程和原因,對孩子寬容一些,以平和的心境對待,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發育是更加有利的。其實,孩子能從小的過失中吸取許多有價值的教訓,他可以從父母那裏學到怎樣區別哪些是令人不快、討厭的過失,哪些是嚴重的大事,還能學到父母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語言。父母是孩子心中絕對的權威和信賴的對象,父母的體罰和難堪的批評會使孩子喪失自信心,很容易形成自卑感。過分責備孩子,只會導致孩子遇事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總怕做錯了,而愈怕卻愈做錯,愈做錯則愈憂慮。因此,父母也可偶而在孩子面前犯犯錯,使孩子覺得父母也不是萬能的,且有機會糾正父母的錯誤,進而發展他們的自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的確經常指責孩子。如孩子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碰翻在桌子上,媽媽馬上就大聲叫嚷:“都這麼大的人了,你總該知道怎樣拿東西吧!叫你小心,小心!給你講過多少次了,就是記不住!”爸爸也許會説:“連杯子都拿不住,笨手笨腳的,我看你呀,將來也不會有出息!”孩子受到指責後自信心方面受到的損失,比那一杯牛奶的價值不知要大多少倍。孩子做錯了事,馬上對他訓斥是不合適的,如果要進行批評也應對事而不對人。

體罰和命令是思想交通的單行道,父母用權威來壓服孩子是一種不講理的行為。孩子會被迫地服從父母的命令,但並不一定理解,只是反射性地做被吩咐的事情。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沒有語言媒介,父母與孩子之間毫無溝通的機會,這種不講理的教育方法,只會使孩子變得委曲求全和不會思考,使孩子烙下心靈的傷痕,這是做父母的並不願意看到,但更沒有意識到的嚴重後果。

      作者簡介:王玉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兒科主任,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兒童早期發展委員會委員。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