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從小被揍到大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會更成功嗎?

從小被揍到大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會更成功嗎?

來源:育娃網    閲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教育理念上也獨樹一幟,比如我們常説的:恩威並施,百善孝為先,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一致的——大人建立規則,小孩遵守規則,如果違反了,就得采取必要的體罰措施讓孩子「長教訓」。從小被揍到大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會更成功嗎?

在傳統觀念裏,孩子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不具備規則意識跟是非觀,必須採取強硬的手段加以約束。

按照老一輩的邏輯,沒毛病啊,誰小時候沒捱過兩頓揍呢?成功就是揍出來,打得越多,孩子越懂事,將來長大了就越成功。

「不揍沒辦法啊,孩子啥也不懂,又聽不進去話,不揍還能怎麼辦呢?我也是為了孩子好。」

是啊,該怎麼辦呢?

「除了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相信現在很多家長在要孩子之前都有在心裏默默跟自己約定:

尊重孩子

不打孩子

跟孩子講道理

跟孩子做朋友

...

然而現實是很殘酷的,你永遠不能低估孩子的戰鬥力跟破壞力。

二狗子是個調皮搗蛋鬼,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樓下踢球,今天把一樓的窗户踢碎啦;前天一個大力抽射把隔壁的小狗嚇個半死;大前天正好別人倒車,他一個健步差點被撞。

一開始二狗子的媽媽還會耐心地和他講道理,結果發現無論怎麼講都沒用,最後還是逃不過一頓打,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犯錯就揍。

「除了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啊?道理麼,講不清的呀。」

好像每個人都會碰到這樣的孩子,不一定是踢球砸玻璃,搶玩具、推人、打人、耍賴等等給他人造成不便的行為,都可能讓身為父母的你崩潰,然後大打出手。

「打他是為了他好,讓他長記性,要不然以後長大了可怎麼辦啊?」

説實話,我本人也是有過這樣的念頭的。

但仔細想想,打完之後就有用了嗎?

打一頓之後是能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建立良好的品格?還是可以給予孩子尊重和鼓勵?

孩子會因此而頓悟——「我的天啊,媽媽打我是在幫助我,幫助我成為正直、善良、優秀的小少年」嗎?

得了吧。

相反,他們會反叛,或者是屈從。

除了打,合格的父母會這樣做

其實,很多家長並不是為了「爽」才揍孩子,更多時候我們是擔心孩子越來越「壞」、擔心孩子失去控制、擔心沒有盡到作為父母的責任。

孩子犯錯就揍,只不過是一種最省事兒的教育方式。

「跟小孩兒講道理太難了,而且還聽不進去,那就揍唄,一次不夠就揍兩次,總會長記性的。」

但反過來説,如果父母都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又憑什麼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呢?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這句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很有道理的。

那該怎麼辦呢?就不管了?

其實方法有很多,今天先和大家分享一個——適時暫停。

什麼叫適時暫停呢?通俗點來説就是給彼此一個緩衝的時間,冷靜一下。

對於家長,不要帶着情緒去管教孩子。

因為在生氣的時候,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它的選擇就是爭奪權力或者後撤不進行溝通。

這就意味着我們不可能用原始腦做出理性的思考,我們會做後悔的事,説後悔的話.自問一下,羞辱和體罰孩子,真的是我們的樂趣嗎?

從小被揍到大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會更成功嗎?

對於孩子,暫停和冷靜不意味着遭受冷落或者面壁思過。

如果只能用「罰」這個字去理解「暫停」,那麼這個時候的暫停和啪啪啪一頓孩子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我這裏説的適時暫停,目的是讓孩子可以心情好轉,而不是要給他們懲罰或者造成痛苦。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暫停就應該是面壁、站直、做小板凳,覺得只有讓他們感覺糟糕下一次才能做得更好,但是真相是:只有孩子們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所以,適時的暫停,可以是讓孩子玩一會兒玩具、讀一會兒書或者是做一些其他可以讓自己孩子愉快的事情。

體罰無法解決任何問題,讓孩子成功的不是暴力,而是一顆激勵他拼搏的愛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