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飲食 > 人工餵養 > 追娃餵飯,怎麼破?

追娃餵飯,怎麼破?

來源:育娃網    閲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常遇見追着寶寶餵飯的家長,吃是人的一種本能,可是為什麼想讓寶寶張嘴吃口飯這麼費勁呢?為什麼有那麼多寶寶吃不下東西呢?主要原因是喜歡催逼寶寶吃飯的父母太多了。在吃飯問題上同寶寶鬥狠比犟,父母沒有不敗的。

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場景一:

2歲的小男孩豆豆,白天是奶奶帶,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由爸爸、媽媽帶。豆豆從小不愛吃藥,奶奶就按着灌。有一天晚上,豆豆流鼻涕,需要吃藥,奶奶上來就説:“我來按着!” 豆豆就一直哭,死活不吃藥。等豆豆情緒穩定下來的時候,媽媽跟他説:豆豆,爸爸、媽媽要喝咖啡,你喝嗎?豆豆説:“喝,我自己衝!”就拿了一個大杯子、一個小杯子,大杯子爸爸、媽媽裝的咖啡,小杯子裝的是藥。豆豆自己倒水,然後自己喝了,還説咖啡很好喝、有點甜。

追娃餵飯,怎麼破?

平常,奶奶總説豆豆不吃水果、不喝水,因為都是追着寶寶喂,奶奶的觀點是:小孩聽不懂,你跟他説那麼多沒用!可父母回家後,豆豆自己吃水果、喝水都非常好。豆豆其實很聰明的,會自己選擇喜歡的食物。爸爸、媽媽拿出幾樣水果來讓他自己選,而奶奶總是不管豆豆愛不愛吃,硬塞給他。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未成長”,是説生理年齡成熟的人,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得未成年,或者叫做不願意長大去承擔責任和義務。現代社會的“啃老族”、離婚率居高不下等社會問題的形成,究其根源,就是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只是在物質上給、給、給,關心孩子的飲食營養,卻忽視了孩子的精神營養。

對於幾個月,甚至一兩歲的小寶寶來説,他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玩。吃什麼、玩什麼、什麼時候睡覺,在家長眼裏都是生活小事,但在寶寶眼裏卻是很大、很大的大事。如果他連自己吃什麼、吃多少、什麼時候吃都沒有選擇權和決定權,他的責任感和獨立意識從何建立呢?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懂得很多。

國外曾有育兒專家稱:1歲以內的寶寶智商相當於一台配置極高的電腦,父母的言行就是裝進去的啟動和應用程序。唯一和電腦的區別是,程序裝進寶寶的大腦就不可以刪除了,只能打補丁或者升級。與其硬逼着寶寶吃這、吃那,不如把營養知識編成生動的小故事,寶寶一定會接受。

場景二:

寶寶生病了,天天得喂他吃藥。可是味苦口感差的感冒藥讓小傢伙喝得好怕,堅決表示不要再喝啦,無論媽媽怎麼哄、怎麼勸,小傢伙就是不答應媽媽乖乖喝藥,即使媽媽灌藥也不配合,咬着牙,閉着嘴,要麼就是不咽,害得喂一次藥灑得哪都是,喝的沒有灑的多。

媽媽好生氣,對寶寶説了很多“威脅”的話,可是小傢伙一點兒都不畏懼,就算媽媽不讓寶寶上牀睡覺,小傢伙也不為所動。還推着媽媽,要媽媽上牀睡覺,他自己坐在客廳沙發上。媽媽把屋子裏的燈全關上,他也不怕,一動不動地坐在沙發上。媽媽和他堅持着,可是還是拗不過他,讓他進屋睡。可小傢伙很有個性,竟然對媽媽説:“寶寶不喝藥,媽媽不讓寶寶睡牀上,寶寶就睡沙發上。”還要媽媽不管他,去牀上睡覺。

追娃餵飯,怎麼破? 第2張

看他一個人呆在漆黑的客廳裏的沙發上一動不動,媽媽真的好心疼,把他抱回屋,可是小傢伙還不肯,説:“寶寶沒有喝藥,不回屋睡啦。”讓媽媽好好睡覺,哄了他半天,他才肯跟媽媽回屋睡。

(母嬰俱樂部聚會的時候,這個案例拿來討論,心靈指導師説:這是一個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過程,或者叫做控制與反控制,再控制與再反控制的過程,很小的寶寶,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了社會規則與思維方式,家長要把握好這個與寶寶鬥智鬥勇的機會哦!)

後來媽媽想了個好辦法,告訴寶寶藥是奧特曼的能量,要到肚子裏去打敗怪獸的。問寶寶:“你是幫奧特曼呢?還是幫怪獸呢?你説藥苦不要喝,可是奧特曼等着能量呢。”結果寶寶就大義凜然地主動喝藥了。

場景三:

睿寶味覺比較敏感,喜歡吃乾粉,所有的食物,包括奶粉,都是直接拿來吃。方式是把小手指在奶粉桶裏捅一下,再舔沾在手指上的奶粉,或者把奶粉撒在小碟子裏,用小舌頭舔着吃。媽媽則坦然告訴寶寶(讓寶寶自己選擇):這麼吃可以,但是吃完必須喝一定量的水,否則就會上火,鼻子出血哦。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引導很重要。我們首先要知道,寶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這類寶寶一般味蕾比較發達,又處在好奇心重的口脣期,用嘴巴感覺、接觸世界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寶寶在品嚐原滋原味食物的過程中,會不斷刺激腦細胞發育,並且有數據表明,這種味覺上不同的刺激對智商和情商的發育特別有裨益。

追娃餵飯,怎麼破? 第3張

場景四:

果果還沒長磨牙,咀嚼蝦皮好費勁,每次吃到肚子裏都不消化,並且每次都能靈活的把它分辨並吐出來,弄得媽媽面對果果發育超前的味覺和小舌頭的靈敏度哭笑不得。但蝦皮可是食物補鈣的龍頭老大啊,聰明的媽媽把無鹽的淡蝦皮曬乾粉碎成末,與西葫蘆麪粉雞蛋攪拌在一起,烙成軟餅。果果便欣然接受了。

當寶寶開始主動要求添加輔食的時候,家長需要關注寶寶對食物感興趣的範圍、反映的強度、主動性和適應性等,寶寶會在這種吃的過程,或者叫做玩的過程,逐漸建立自己的社會意識。能做到這點的家長,寶寶在奶和輔食轉換的時候、飲食結構調整的時候基本不會有太大問題。而多數家長只注重結果,一味地強迫寶寶接受自己的意志,而忽略掉寶寶最需要的發育過程,導致寶寶偏食、厭食、對食物的抗拒心理、甚至因營養攝入不足導致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問題。

所以我經常給家長的建議就是:別管寶寶怎麼吃的,吃進去是王道!

對於寶寶,我們可以引導,對於在育兒問題上經常發生分歧的長輩,也同樣可以適用此方法。經常有媽媽反映,説長輩喜歡用自己的嘴巴咀嚼過的食物喂寶寶,雖然抗議過數次但效果甚微,想找到一個解決辦法。每次遇見這類問題,我都要給家長講一個故事:

追娃餵飯,怎麼破? 第4張

閨蜜思思今年23歲,是個漂亮的女孩,2歲的時候因燙傷,造成大面積的肌肉潰爛和萎縮。因那個年代醫療條件落後,思思的母親在罄盡全力仍無好轉的情況下,無奈地聽從一個老中醫的偏方,每天用舌頭舔去寶寶潰瘍面腥臭且濃苦的膿毒,就這樣,思思度過了危險期,成長為現在健康美麗的女孩。

我們敬重思思的母親,同時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平時我們接觸的理論知識:口腔唾液含有不利於人體的細菌甚至病毒,所以不要給寶寶成人咀嚼過的食物,這個理論到底正確與否?

翻閲資料得知:唾液是身體津液的一種,唾液由口腔周圍3對唾液腺分泌產生,俗稱“口水”。唾液內含澱粉酶,經過排泄管流到口腔,可以消化澱粉。近些年,美國一些專家通過試驗表明,口腔唾液不僅僅有助於消化,而且是人體第一道抗癌防線,它具有很強的防癌效果,即使是致癌作用很強的黃麴黴菌素、亞硝酸鹽也不怕。他們還發現,唾液只要與食物接觸30秒鐘就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專家建議每口飯最好咀嚼30次再嚥下,這恰巧和我國傳統養生學中要求人在吃食物之時要細嚼慢嚥相吻合。

唾液有着再精細的食物料理機都達不到的食療效果,從這個角度上説,如果家長給寶寶自己咀嚼過的細膩食物,會幫助脾胃虛弱寶寶儘快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也就是説,健康的家長,在咀嚼食物的時候是給予寶寶一種健康的、正面的能量。但這僅限於健康的家長,如果體質虛弱、渾身病痛的人,給寶寶自己咀嚼過的食物,則帶有負能量,這種能量對寶寶來説則是一種傷害。

我們是否能和長輩這樣溝通:“您可以這樣喂寶寶,前提條件是您也要養好身體。只有您的身體好了,寶寶才能好,這個家庭才能和諧健康地運轉下去。”

嬰兒食譜
幼兒食譜
學前食譜
兒童食譜
母乳餵養
人工餵養
輔食添加
寶寶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