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幼升小”有沒有必要追求名校

“幼升小”有沒有必要追求名校

來源:育娃網    閲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就要要從幼兒園升小學了,對於家長來説幼升小如何銜接好是個問題,那麼該怎樣擇校呢?名校是不是一定好呢?

“幼升小”有沒有必要追求名校

何振,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專家,全國“家庭教育陽光計劃”專家講師團核心成員。現任多地教育局、婦聯和團委的家庭教育顧問,先後為全國5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家長演講800餘場。該講座內容摘選自何振2010年1月28日於温州新長安大酒店的專題講座。

擇校最重要的是“學習氛圍”和“教師態度”

關於擇校,我覺得不要刻意去追求名校,學校的學習氛圍與教師友好的態度是擇校最應優先考慮的因素,而不是隻關注名校與硬件。一個好媽媽,其實就是一所學校。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家長為擇校東奔西走,不辭勞苦。這種家長大多是奔着名校的牌子去的。其實小學主要是孩子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的培養,習慣的培養主要依賴於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所以説就孩子學習成長而言,小學階段的孩子上一流的小學與二流的小學差別並不大。如果家長願意學習和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這比你孩子上任何名牌學校都要有價值,即使上三流的小學,你也可以培養出一個出色的孩子。

適合孩子的就是好的,而不是名校就一定適合你的孩子。在擇校時應優先考慮學校的學習氛圍與教師的態度,如果這所學校很重視對家長的教育和教師態度很友好,那麼就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家校配合就會越融洽,這種氛圍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當然,不管孩子上多麼好的學校,家長都絕不能完全依賴學校和放手不管,再忙也要擔當起自己教育的責任。一個好媽媽就是一所好學校。以為孩子上了好學校就可以獲得良好發展的家長,未來十有八九是焦頭爛額。父母才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根。

早上學還是晚上學要因人而異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法定年齡是9月1日前出生,年滿6週歲的兒童。從孩子身心發展存在差異方面來講,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早入學好還是晚入學好,應從孩子生理與心理髮育的程度來考慮。

有的孩子可能10月份或11月份出生的,但這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都比同齡孩子好,那早一年入學就很合適。對於當今我們國家的中小學教育來説,少上一年學,就少受一年苦,孩子學習比我們大人工作還累還難啊!但如果你的孩子即使年滿6週歲,但身心發育都比同齡孩子晚,遲一年讓孩子讀書,那是利多弊少。如果與同齡孩子一起入讀會非常辛苦,甚至步步落後,這時最好的挽救措施就是“留級”,而不是“硬趕鴨子上架”。關於入學年齡,家長要從與孩子身心發展相適應來考慮,而不是僅看年齡。

入學前有無必要提前識字

學前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如數概念、能識些字、具有一定的閲讀能力)對於入學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幫助的。學齡前孩子能識多少字,能背多少首古詩,能做多少位的加減乘除運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通過這些活動和知識的獲得點燃求知的火把,從而提高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功感。

學習興趣高和求知慾強的孩子入學後相比一般的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會更高。在談到幼兒園學習知識時,現在談論得最多的是“幼兒教育小學化”,很多人都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就是“幼兒園不應該學習小學的知識”,這個解釋並不全面和正確。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真正含義不是禁止幼兒園學習小學的知識,而是“不能以小學教育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幼兒的孩子”,如要求一個字寫20遍,一天做20道計算題,作業和考試等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有興趣,那不但學一些小學的基礎知識可以,就是學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的知識也可以,重要的是以何種方式來教。內容儘可能寬,接觸的知識面儘可能廣一些,這極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如果你的教育方式是迎合孩子興趣和需要的,那不要説教孩子識字、寫字和計算,你就是教給孩子初中的物理化學知識也可以;如果教學方式是孩子們不願接受的,那你就是教他認一個數、要求孩子畫一筆畫都是不應該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長可以用講故事、看圖書的方式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習慣。不要求孩子一次學多少、認多少、寫多少,只需平時給孩子讀一讀,指着文字講講故事,孩子會自然而然地認識很多字,如奧特曼、怪獸、恐龍、蠟筆小新、機器貓、白雪公主、喜羊羊與灰太狼等。有些字其實比小學一年級學的字難多了,但你不用刻意地教,孩子們卻認識。這種教育方式恰恰吻合了孩子無意識學習的心理與規律,隨機學習,沒有任何壓力。慢慢的識字和讀書多了,懂的東西也多了,孩子讀書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

你還可以在生活中教幼兒明白數理關係。在幼兒園,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做一件事——搬凳子。當孩子在搬凳子時,幼兒教師就可以在一旁數數1張、2張、3張……幾次以後,2歲多的孩子就慢慢知道數的關係,也會數數。如果想讓孩子學計算,那在孩子搬凳子時,教師可在一旁説某某小朋友搬了3張凳子過去了,現在他又搬了2張過去了,你們看看某某小朋友已經搬了幾張凳子過去了?很多小朋友看一看、數一數就知道5個。如此活動,孩子又喜歡又會慢慢學會數的分解與計算,也沒有壓力。

你還可以用小實驗點燃孩子探索的興趣。比如幼兒園可以做用紙鍋煮雞蛋的小實驗給孩子看,紙鍋在裏面煮還不會被燒壞,看到這樣的實驗,小朋友們肯定眼睛睜得大大的,感覺好玩極了,有趣極了。把一碗水放到冰箱裏凝成冰塊,也把一碗水倒在鍋裏燒熱,變成水蒸氣,然後告訴小朋友們物質的三種形態:液體、固體和氣體。這不就是初三的化學嗎?這些科學實驗和知識能極大地引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幼兒園學太多,小學會不會厭學

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其實“越是喜歡讀書、讀書越好的人越喜歡讀,不喜歡讀書、成績越差的人越不喜歡讀”。我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你們温州很多人喜歡打雙扣,往往是技術越好的人和經常贏錢的人越喜歡打,技術很差又經常輸錢的人卻不喜歡打。這個道理跟讀書與求知是一模一樣的。

人的求知慾永遠都是懂得越多的人,越喜歡求知和好學;懂得越少和越無知的人,越不求知;懂得越多的孩子,越會對世界充滿疑問和好奇,好奇與好問是求知慾和孩子興趣的根源。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容器“不容文明,必容糟粕;不種善心,易生邪惡”,培養孩子終身喜歡求知的閲讀習慣則是我們父母培養孩子最有價值和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因為一切的文明皆由文字和書籍來傳承。教孩子大量知識的最大作用不在於知識本身,而是可以藉此點燃孩子求知的火把,更大範圍提高孩子的學習與求知慾。

 

嬰幼兒早期教育和“幼升小”的重要性

幼兒教育是孩子未來成長的基石,孩子越小越好教育。一年級教育的力量沒有任何階段比開學後頭一個月的教育更強大。所有小學一年級出現的不良學習與行為習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在幼兒時期不當的教育埋下了“禍害”的種子,只是上學了年齡大了才開始表現出來。如不想上學、拖作業、經常與同學起衝突、好動、上課坐不住等。長期與一線家長的接觸和個人親身育兒的經歷讓我確信:提前做好入學準備,並把握好一年級開學後頭一個月的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一年級教育的力量沒有任何階段比開學後頭一個月的教育更有效,更強大。原本孩子在上學前家長感覺良好,一旦孩子上了小學,家長的苦惱就開始了。在這裏我也希望廣大幼兒家長對“幼升小”有較深認識和較高的重視,提前做準備。

培養孩子成才要做到這三點

第一點,動手能力,培養踏實與能幹的品質。獨立自理能力強,不怕困難和能自己解決問題的人,往往行動能力也強。現在家庭生活條件好了,獨生子女多,現今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忽視了孩子獨立自理能力的培養。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大都是想撿芝麻(抓學習)卻丟了西瓜(綜合能力),可惜的是好多人最後芝麻也沒撿着,西瓜也丟了。

獨立是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勞動品質的培養,那你就丟掉了人一生中最寶貴的品質。

第二點,人要有終身求知的閲讀習慣與學習行為(也就是動腦的能力)。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麼他畢業後從事任何工作,都可以透過學習來完善和提高自己,而不再侷限於他是否具有何種學歷。相反,很多人讀了大學也不喜歡看書也不愛學習,從教育的角度而言,這個人十幾年的書白讀了。

教育的根本不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天能上大學,教育的根本是培養一個人養成終身喜歡求知的學習習慣。猶太民族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和最偉大的民族,無論財富還是學問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在美國前100名的富翁中,有40%的財富為猶太人擁有。在美國前10名的世界名牌大學中,有20%以上的教授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從出生到死也是與書相伴:孩子剛出生頭幾天,爸媽就會拿塗着蜂蜜的書讓嬰兒吮吸,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的滋味是甜的;猶太人死後,家人也會捎上這個人最喜歡的幾本與他一起入土。猶太人從生到死,都有書為伴。讀書就是如此重要。

第三點,身心健康,這其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身體素質;二是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好的標準是健康,不易犯病,抵抗力強,愛運動,能適應惡劣的氣候環境。換句俗的話説就是到哪都能吃好睡好,適應得快。

心理素質好的標準是能抵抗來自外界的挫折與打擊,能較快地調節自己消極的情緒,並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積極的陽光的生活態度。

一個孩子從小獨立,有能力,喜歡看書,知書達理有涵養,身心也健康,那麼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靈魂,這孩子將來就一定會成才,父母也省心。孩子行為好,又願意動手(勞動與實踐),又喜歡動腦(讀書與思考),又有一好身體,心理也健康。即使考不出好的成績,你又何愁孩子不成才呢?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