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是誰觸碰了父母的情緒按鈕?

是誰觸碰了父母的情緒按鈕?

來源:育娃網    閲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往往這時候,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壞心情是孩子造成的,就是因為他/她哭,才讓我們這麼煩躁的。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受不了孩子哭呢?那次之後,我很少在我媽面前哭,因為我知道即使我哭了,媽媽也無法理解、同情我,只…

原標題:是誰觸碰了父母的情緒按鈕?

“哭什麼哭?有什麼可哭的?有話不會好好兒説呀?帶你出來就知道招我生氣!”

隔壁餐桌的媽媽正在呵斥着哭泣的孩子。

作為父母的我們,對於這樣的畫面一定不陌生。帶孩子出門本是高興事,無奈孩子因為一點兒小事就哭鼻子,一聽到孩子哭,爸媽就很難平靜。

往往這時候,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壞心情是孩子造成的,就是因為他/她哭,才讓我們這麼煩躁的。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受不了孩子哭呢?我們的情緒按鈕真的在孩子手裏嗎?

是誰觸碰了父母的情緒按鈕?

從小我們沒有哭的權力

你小時候可以哭嗎?如果你哭了,你會得到安慰還是責罵、嘲笑呢?

記得我上小學高年級時,每天放學都會路過一個公園。

有一年深冬的某一天,我和同學放學回家經過公園池塘,池塘裏結滿了冰。我們幾個人就蹲在岸邊撈冰。

可能是撈得太過專注,我腳下一滑,不小心掉到冰窟窿裏。

同學們手忙腳亂的把我撈上來,我心情沮喪的往家走。雖然一路上,同學們都在安慰我,但我內心充滿了恐懼,怕我媽打我。

我媽下班回家後,一聽説我掉冰窟窿裏了。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打。當時我又害怕,又委屈,趴在地上哇哇大哭。

我媽看我哭了,更生氣了,連打帶罵不肯停手。我清晰的記得,當時我媽狠狠的説:哭什麼哭?你掉冰窟窿裏你還有理了?不許哭!

可我當時真的好委屈,我掉冰窟窿裏也很害怕,我好想媽媽抱着我,問我嚇到了沒有,關心我一下。可是卻沒有。

後來,還是因為我不哭了,我媽才停了手。

那次之後,我很少在我媽面前哭,因為我知道即使我哭了,媽媽也無法理解、同情我,只會更厭煩。

我不斷壓抑自己想哭的衝動,甚至因為想哭而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好沒用,只會哭。

漸漸的,我內心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哭是不好的,哭是無能和懦弱的表現。哭得不到別人的同情。

做了媽媽之後,當孩子情緒失控哇哇大哭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制止她。制止不了,我就會很憤怒。

並不是孩子哭的行為引發了我的憤怒,而是我的信念觸發了我的情緒。既然哭是沒用的,那就不要哭。

是誰觸碰了父母的情緒按鈕? 第2張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發火嗎?

當今社會,人人都很忙,似乎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做完一件事,緊接着就是下一件,好像我們心裏有個打卡機,每做完一件事就會在心裏默默打卡。

如此忙碌的生活,使得我們沒有時間顧及自己的情緒。常常忙於手頭的事情,而將情緒擱置一邊。

如此這般,當我們情緒被引爆時,很難找到真正的原因。

記得有一次,我早上要帶女兒去醫院理療。早上一頓忙亂之後,已經10點半了,終於要出門了,女兒又坐在地上慢吞吞的穿鞋子。

我一下就爆發了,衝着孩子怒吼,還生氣的用力摔户門,因為用力過猛,把電子門鎖都摔壞了。

我的行為也把自己嚇到了,我不斷問自己:我怎麼會這麼有攻擊性?我怎麼會發這麼大的火?

孩子出門慢也不至於引發我那麼大的反應。可以説,我當時的反應是過激行為了。

難道是孩子的行為引發了我的憤怒嗎?表面看是,其實並不是。是之前積壓的一系列情緒壓倒了我。

當時我心裏很着急,也很擔心。

着急是怕去晚了,上午醫院就下班了。擔心,是怕如果當天做不了理療,女兒的病情會被延誤。

當然,我心中還很無助。我都那麼着急、擔心了,而我又拿慢悠悠兒穿鞋的女兒沒有辦法。

這所有的情緒,引發了最終我以摔門的方式發泄了出來。憤怒是次生情緒,是由着急、擔心、無助派生出來的。

只是那個當下,我沒有時間想那麼多,一味的認為是女兒磨蹭的行為讓我發狂。

情緒能量是不滅的。即使我們不去理睬情緒,它也並不會消失。而是一直留存在那裏,也許某個觸發點,它就會爆發出來。

是誰觸碰了父母的情緒按鈕? 第3張

表達憤怒,你用對方法了嗎?

回到開頭,那個哇哇大哭的孩子,其實他/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而已。

那位媽媽也是用自己的方式(怒吼)在發泄着自己的憤怒。她和孩子沒有什麼不同。

因為對方的行為,產生情緒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表達情緒的方式上。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人們用很激烈的方式去表達情緒。打架、摔東西、罵街等等。

所以,我們會誤以為只有用這些破壞性的行為才能發泄憤怒和不滿。

其實,有很多方法能幫助我們用安全的、不傷害感情的表達自己。比如,自由書寫、傾聽和正念冥想等等。

《高效休息法》一書,提供了一種用正念冥想的方式陪伴憤怒情緒的方法。

書中指出:當我們產生憤怒情緒時,首先要保持覺察,覺察到自己已經生氣了。

之後,接受自己生氣的事實。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生氣。最後,要跟憤怒保持距離,不要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要減少情緒內耗。

無論用怎樣的方式陪伴我們的情緒,第一步都是要對情緒保持覺察,我們要慢下來,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去體驗情緒的來和去。

因為情緒的按鈕在我們自己手裏,而不是孩子手中。孩子只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了我們內心的情緒。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