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帶寶寶去看病,家長要做好這些事!

帶寶寶去看病,家長要做好這些事!

來源:育娃網    閲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手爸媽帶孩子就醫,要先做好準備,提供具參考價值的線索,有利全面診斷病情。

帶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寶寶或表達能力有限的幼兒就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他們無法親口説出自己的不適狀況,但醫師也不是算命的能未卜先知,若想要有正確的診斷,需要父母將觀察所得提供醫師,做為評估判斷的依據。

在説準備工作之前,必須先來説説那些讓醫生都忍無可忍的就診“致命傷”。家長只有避免這些就診誤區,才能幫助醫生做出準確的判斷,並且更好地提高就診效率。那麼,到底有哪些“致命傷”需要家長去規避呢?

家長對寶寶發病的時間點描述不清。

以寶寶發燒為例,很多家長帶寶寶看醫生時就會跟醫生説“寶寶發燒咳嗽”,那麼到底是先發燒後咳嗽,還是先咳嗽後發燒,家長卻沒辦法給出準確回答。因此,即便家長表現得非常着急,對醫生來説卻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家長對寶寶的病程沒有記錄。

在問診過程中,醫生最怕聽到的就是“老咳嗽”“一直髮燒”“總不吃飯”等這種概括類的描述。當醫生詢問寶寶病情時,如果家長因為沒有對寶寶的病程做詳細記錄,而對寶寶最初的發病症狀、體温變化、進食情況等等,一問三不知,同樣對醫生診斷沒有任何幫助。

自行用藥太馬虎。

醫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問及家長“寶寶就診前都用過哪些藥物?”,很多家長就會説“紅瓶的”“藍瓶的”“上次開的”,這樣模糊不清的回答,並不能讓醫生理解這些藥物的具體指向,同時可能還會影響醫生的診治。

帶寶寶去看病,家長要做好這些事!

不少孩子平常由長輩或保姆照顧,孩子不舒服,父母匆忙送來就醫,對於病史一問三不知,還要打電話詢問。看診時間有限,若能在有限時間內提供多一點有用的線索,對醫師確診很有幫助。

就診時,父母該怎麼準備要跟醫師説的內容呢?從醫師撰寫的就醫紀錄兩大部分反推,首先是“主訴”,指患者來看病的原因,包括主要症狀、持續時間(或什麼時候開始),如:發燒兩天了、今天早上開始肚子痛之類的關鍵信息。

再來是以主訴為中心,所發展的“現病史”。口語化點説就是指,從發病到就診時依序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內容可能並不長,但是前後應該會有邏輯並涵蓋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經過和歷次診療情況等內容,要簡短説清楚的確不容易。對醫師而言,一問三不知固然麻煩,但東拉西扯説不到重點也讓人覺得頭痛。

以台灣地區醫院醫師詢問病史時參照的LQQOPERA口訣為例子、父母帶孩子看診前可按照口訣,事先把孩子的狀況加以整理,讓所提供的線索更具參考價值。

帶寶寶去看病,家長要做好這些事! 第2張

根據“主訴”的內容,醫師可先對疾病產生一個初步的診斷方向;之後,獲得充分的“現病史”,則開始了鑑別診斷,因此,父母務必配合醫師的問診,提供正確的病史。有些父母會誇大孩子的病情,這樣容易誤導醫師的判斷,而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這樣不只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可能同時對孩子造成傷害。

帶寶寶去看病,家長要做好這些事! 第3張

除此之外,想要更快更準確的完成診斷,還需要寶寶的配合。那麼,面對那些對醫院和醫生充滿恐懼的小寶寶們,我們該如何讓他們配合呢?

首先,家長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家長要知道,寶寶抗拒去醫院或者到醫院哭鬧的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家長如果因此笑話他或者像他一樣驚恐緊張,只會讓寶寶對醫院產生更強的抗拒和恐懼。

家長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將寶寶的病症有條理地向醫生表述清楚,並配合醫生的診斷治療就足夠了。

其次,讓寶寶順利完成就醫,需要醫患共同努力。

如果寶寶看到醫生就躲閃,此時醫生最好先跟寶寶交流一些他能接受並且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可以讓寶寶摸摸醫生的聽診器,並用聽診器聽聽媽媽的胸廓等等,慢慢地引導寶寶去接受這些醫療器械,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寶寶口、鼻等這些特別敏感的器官的檢查。

這時,如果寶寶還是抗拒的話,家長可以在旁邊配合,比如當醫生的模特,讓醫生檢查自己身體的某個器官,給寶寶做好示範作用。

最後,帶寶寶就診前,如何讓寶寶有心理準備呢?

其實,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他們並不能理解“去醫院”是什麼意思,這時家長無需刻意提醒或解釋,只要在進入醫院之後讓他慢慢適應即可。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