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你该批评谁?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你该批评谁?

来源:育娃网    阅读: 1.5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鸿5岁,表弟东东4岁,两个小朋友总爱一起玩,有时很开心,有时也会起争执。


一天下午,妈妈正在屋内收拾,听到外公的喊声从窗外飘进来:“小鸿,怎么又抢东东玩具了,当哥哥的要让弟弟!”

“不让不让,是我的!”小鸿声音也不小。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你该批评谁?

1. 了解情况,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理

妈妈赶紧从房间里出来,走到小鸿面前蹲下身,看到他生气还带着点委屈。

妈妈问:“小鸿,外公说你又抢东东的玩具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小鸿瘪着嘴说:“是东东拿了我的小叉车,不肯还给我。为什么外公总要我让着弟弟!”

妈妈:“你刚才不是答应借小叉车给他玩吗?为什么又要拿回来?”

小鸿:“因为他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

积极教养解析:

首先需要了解孩子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孩子的事也难断。
哭的孩子不一定吃亏,抢东西的孩子也未必一开始就无理。传统中国社会多要求“大的要让小的”,但这可能让小的孩子习惯于被特殊照顾的优越感,也会让大的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不是好的处理办法。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你该批评谁? 第2张

2. 帮助孩子体察自己情绪和对方情绪

妈妈:“你那样抢,你觉得东东会有什么感觉?”

小鸿:“很生气,但我不在乎,因为小叉车是我的。”

妈妈:“你抢小车的时候,东东做了什么?”

小鸿:“他推我!”

妈妈:“那你有什么感觉?”

小鸿:“生气。”

妈妈:“还有什么感觉?”

小鸿:“还有点委屈。”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你该批评谁? 第3张

积极教养解析:

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制止孩子:“不要和弟弟抢”“快和弟弟说对不起”。运用成人的权威或许能暂时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孩子还是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儿,也无法排解和抒发情绪。父母需要引导当孩子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情绪,也体察自己的情绪。这一步非常重要,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情绪才会平复而不是被压抑,接下来才能够更好地思考。

建议父母平时和孩子做些情绪词汇的练习,试着使用高兴、生气、沮丧、骄傲等词汇。大人可以先示范,说“一件有趣的事……”,再说“让你难过或沮丧的事”。比如,“爸爸今天开会时发现忘了带资料,感觉很沮丧,你呢?”这样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也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情绪表达、体察他人的感受。

也可以借用图画书或动画片和孩子做练习,鼓励他表达情感。比如看《托马斯小火车》时,可以问:“摄影师给大家拍集体照时,旁边的小火车突然跑上来,挡住了托马斯的脸,如果你是托马斯,那时会有什么感觉?”

另外,要让孩子学会预估行为的后果。孩子往往追求短期利益(把车抢回来),对将来的事态演变预估不足。其实孩子也不希望因为争抢而失去小伙伴,更不想因为抢东西而被父母批评。父母可以让孩子“预估”每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东东推我”)以及他人的反应(“生气”)。让孩子自愿避免争执升级。

3. 鼓励孩子思考解决方案

妈妈:“你生气和委屈,东东也生气,而且他推了你。你能想一个你们俩都不生气的方式的拿回玩具吗?”

小鸿:“告诉你,让你帮我要回来。”

妈妈:“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小鸿:“我可以请他给我。”

妈妈:“那样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小鸿:“他会说不。”

妈妈:“他可能会说不。那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拿回玩具呢?”

小鸿:“我可以让他玩我的红色小赛车。”

积极教养解析:

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孩子尽可能多想出一些解决方案。每个孩子有自己行为模式,比如攻击倾向强的孩子惯于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怯弱的孩子往往通过退缩来回避问题。推动孩子们思考更多不同的策略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到更优的解决之道。

在这一阶段,父母要特别注意,无论孩子说出何种方案,都应暂时“接受下来”、不做过多评价,鼓励孩子产生更多的方案。比如小鸿想出的第一个方法是“告诉妈妈,让妈妈帮我要回来”,小鸿妈妈虽未必赞同,也先接受下来。

如果听到不合适的马上批评“这怎么行?!”孩子就不愿意再想了。

如果听到合适的方法表扬“这个想法很好”也并不妥当,因为孩子很可能就不愿意再想更多方案了。而且,万一到时父母所认为的好方案执行不顺利怎么办?

合适的做法就是接受和鼓励:“嗯,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 鼓励孩子想好备用方案:万一对方不同意呢?

妈妈:“很好,你已经想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试试看。不过如果他不同意交换,你还有什么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吗?”

小鸿:“我的红色赛车跑一段就得换轮胎,也许可以和他一起玩玩叉车换轮胎的游戏。”
妈妈:“好,试试吧。”

小鸿走过去对东东说:“我的小赛车给你玩好吗,叉车换我玩。”
东东头转到一边:“不。”

“那我来开赛车,在这跑道上赛车,跑几圈后你帮我换轮胎。”小鸿用手比划着赛道说。
东东眼睛有些发亮,答应了。

他们玩了一会儿,更换了两次轮胎后,东东说:“老是我在这等着你来换轮胎,小鸿哥哥,让我来开赛车吧,你开叉车来帮我换轮胎行吗?”
“行!”

积极教养解析:

孩子容易低估计划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一旦事情和计划不同,他们容易受挫生气或沮丧放弃。小鸿妈妈让孩子假设“如果他不同意交换,你还有什么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吗?”多了“预案”,计划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思考计划和预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计划性、条理性和抗挫折能力。通过自己思考、有备而来获得成功,能大大增强孩子面对同伴冲突时解决问题的自信。

小朋友们一起玩,产生争执和冲突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解决,父母不妨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相处的方式。倘若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孩子还不具备解决能力,比如像小鸿和东东的这个故事,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像小鸿的妈妈那样,引导孩子学习掌握社会交往能力。

荐书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1》(适合3-7岁)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2》(适合8-12岁)
文: 默娜·舒尔
京华出版社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你该批评谁? 第4张

书中介绍了一个卓有成效提升儿童社会能力的方案——ICPS(即我能解决问题 I can problem solve)法。本文中的部分对话也引自这两本书。

小结

孩子间的争执和矛盾单靠双方无法解决时,父母亲越俎代庖当裁判很可能“误判”,也无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清官难断事务事,父母也难断孩子的事。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理,需要细心观察和询问双方,才能了解完整的事件。

孩子有时并不清楚自己行动的后果。如果知道抢东西会让别人生气、以后会缺少玩伴、会被妈妈批评,他可能会愿意改变行为。

教孩子真切地体察他人和自己的感受,预估行为后时,自主地思考方案和执行计划,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