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想要小孩有同理心怎么办

想要小孩有同理心怎么办

来源:育娃网    阅读: 4.4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想要小孩有同理心怎么做?什么是同理心?孩子有同理心有什么好处?同理心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什么意义,接下来看看如何培养?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替他人着想、体贴懂事、具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同理心并非天生的,也很难用“教”的或用“说”的,必须透过后天的模仿与学习才会发展。

在亲子餐厅的游戏区内,听到家长正高声斥责一位五岁大的小男孩:“为什么要打人!如果是人家打你,你会高兴吗?你喜欢人家这样对你吗?要不要我也揍你一拳试试看?”原来,小男孩和另一位小弟弟抢输了玩具,气不过便动了手。只见小男孩哭哭哭啼啼的说:“我也很想玩,是我先看到的!”而他的父母则语气更是严厉的说:“你怎么那么自私,怎么都不会考虑到别人!”

试问:您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在教导孩子同理心吗?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位替他人着想、体贴懂事、具有同理心的人,最好还要能同理大人的辛劳,不要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同理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自动发生,必须透过后天的模仿与学习才会发展;关键在于家长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以及选择用什么方式与孩子互动,毕竟“没有被同理过的孩子,不可能会同理他人”。

想要小孩有同理心怎么办

被爱的孩子更能同理别人

所谓同理心,指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也是建基于一定的认知发展基础后,才会具备的能力。因此,当大人在要求孩子有能力同理别人时,必须先理解认知能力发展,才不会造成错误期待。台湾原力复健科诊所职能治疗师吴孟洁指出,同理心的基础能力包括:要能和别人互动,察觉他人的存在。认知上要能“观点取替”:“我不是你,但可以想象,如果我是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与行动。”除此之外,也要有基本的情绪辨识能力,明白一个事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与感觉,先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理解他人。

同理心的养成从情感层面来说,和大人的情感连结息息相关,被爱够多的孩子,长大后自然更愿意付出爱与关怀。另外,从认知层面来看,指的是一种“心智解读”能力,四岁前,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几乎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容易以他人的立场看事情,但可以慢慢去学习如何解读别人的行动、需求和动机;五岁心智解读能力正式发展,同理心才开始萌芽。

换句话说,四岁前培养孩子同理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多增加亲密的相处时光,采取温和且坚定的教养方式。随着孩子认知能力逐渐发展,约三岁半后,在生活中多询问孩子的感受,增加情绪素养;同时练习换位思考,尤其在孩子遇到冲突事件后,不妨带着他进行事后的讨论:“如果再来一次,你想想可以如何做,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同理心很难教,需要示范

“同理心很难用‘教’的或用‘说’的,但可以用‘示范’的。”大人愿意先放下批评,先站在孩子立场去猜测孩子可能的想法与感受,就是帮助他建立同理心的第一步。

例如,当孩子和别人因为抢玩具发生争执时,不妨单纯从客观的描述事件本身开始:“你先看到这个玩具,很想玩,但他一下子就把玩具拿走了,所以你好生气,就忍不住打了他。”而非一句话:“你为什么要打人?”就把孩子的行为打个大叉叉。

接着试着帮孩子整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带他看见行为的后果:“你有没有发现后来发生什么事情?”“你打了他,现在还有办法继续玩吗?”“如果两个人都要玩到,下次还可以怎么做呢?”

就算猜错孩子的想法也没有关系,大树老师分享,孩子会知道你在关注他,而不是只在意行为的对错,经常进行这样的猜测,不只你会愈来愈了解孩子的想法,他也会吸收你的语言,去猜测别人在想些什么,这就是同理心的学习。

提醒,当孩子还处在当下的情绪时,可能无法理性思考,家长不需要急着要求孩子进入对方的位置设想,不妨先让他想想:“同样的情境放在自己身上会如何?”家长也不能只顾着同理孩子的情绪,还要提供解决或替代方案,增加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下次在教导孩子要有同理心时,无论如何请记得 :“唯有被同理够多的孩子,才可能发展出同理他人的能力。”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